重回六零的美好生活(14)
张家的老太太早年一人拉址着张建华,十分不易,本想着儿子低娶个农村媳妇,一来彩礼少省钱,儿媳娘家还能贴补点家里,二来这农村的女娃要比城里的女娃好拿捏些,谁曾想娶进来了个母老虎,想摆一下婆婆威风却被收拾的战战兢兢,就连儿子也被管了个服服贴贴,一大把年纪了,在儿媳手里小心翼翼的讨生活,也是可怜。
不过前世许英也没有什么好下场,最后跟这老太太的境遇有一拼。究其原因便是这女人除了窝里横,耍泼,没有一点生活智慧,干那些缺德事时,一点不避讳孩子,几个孩子当然也是有样学样,把他们娘对待奶奶,亲戚的招数学了个十足,这自酿的苦果当然就得自己吞。
许英目前育有两孩子,大儿子张军平五岁,二女儿张红花三岁,都随着许英的户口在许家庄,吃不上城里的供应粮,只能在黑市买高价粮,如果没有许家接济和生产队分的粮,光靠张建华那点工资买比市价高好几倍的黑市粮,这家子早饿死了。
按常理,许英虽然户口在村里,但常年住在城里不参加村里的集体劳动,没有工分,是不给分粮的,可架不住许刘氏哭闹着把许向荣,许向华,许向民哥仨的工分分给许英娘仨换粮。
哥仨当然不愿意,想拿工分多换些钱。许英还没咋的呢,许刘氏便炸了,滚地撒泼打滚,上吊抱孙子跳井,把老许家闹了个天翻地覆,闹到最后,许家哥仨也只得捏着鼻子认了,就当花钱免灾了。
前些年,风调雨顺没遭灾,许英从娘家带回的粮食,省着点能够整个张家过大半年的,再加上张建华的工资和他跟老娘俩人的供应,张家的小日子过的还是可以的。
这几年遭灾,村里就分那么一点粮食,还是带皮的,许英住的地方又不像村里房前屋后,小片荒可以种些粗粮顶顶,黑市粮又太贵,尤其是这两年都涨到平价粮的十好几倍,就这还是有价无市,这张家的日子也就难过了起来。这日子一难过,许英可不得想办法,于是老许家便跟着遭秧,时不时的得被搜刮一下。
就这,许英自打嫁到城里,当上”城里人”后,便从骨子瞧不起许家人。张家人也是一样,即便是才三五岁的张军平和张红花,也是如比。
在张家人眼里,许家人便是又穷又脏的“农村人”,天生就比他们低一等。他们吃用这些”农村人”的东西,那是给他们脸了,要不这些穷亲戚,谁耐烦理会。典型的吃你的血肉,还嫌腥臭的那种人。
许向华从早上六点起床,走了三十多里的山路,赶到县城的张家,正碰上张家的人吃饭。
张家的老太太看见许向华来,张嘴想打招呼,被许英瞪了一眼,又缩回了桌边。
许英坐在桌上,让都没让一下许向华,一边端着碗喝着,一边问道:“二哥,你咋来了?”
许向华心里冷笑了一声,一句多的也不想多说。
就他家这些人,哼,不过也快了,算日子许萍也就个把月就出嫁了,到时便能有理由分家了,这应该也是他最后一次给许英送东西了,于是硬压下心头火,凉凉的说道:“娘让给你送点东西,你把袋子腾一下,我着急走!”
许英这才起身,接过袋子去屋里靠墙边的碗柜旁收拾,一旁的张建华瞧着许向华的脸色不好,期期艾艾,假腥腥的让道:“二哥,要不,要不坐下,一起吃点。”
许向华“哼”的笑了一下,说道:“吃不起,我还要早点回家呢。”
许英把东西拿出来后,看见一大块肉,先是一喜,然后转过脸,笑容满面的说道:“二哥,辛苦了,这一大早便来给我们送东西。建华,傻愣着干嘛,赶紧给二哥盛碗饭。”
许向华看着许英虚伪贪婪的笑容,拽过她手中的空麻袋,拒绝道:“-->>
不用了,我不饿,先走了!”
许英一把揪住往出走的许向华:“二哥,先别忙走,这肉是咋来的?村里有人打着大野物啦?咱家分了多少?”
许向华甩了下胳膊,挣开许英揪住他衣袖的手,不耐烦,冷硬的说道:“不知道!”扭身便走了出去。
被驳了面子的许英,追了出来,只瞧见许向华大步拐出了院门,气的不顾旁边几家邻居好奇的眼神,破口大骂:“作死的东西!就是一条又臭又硬的蠢蛮牛!怪不得连自家老娘都不待见,啥也不知道,话都不会说,活该当一辈子老农民!泥腿子!”
骂完解气后,回屋看见柜上的那块肉,心里又开始抓心挠肺的痒痒了起来,也不知家里还剩下多少?一时间,在走三十里路回乡下和更多的肉之间剧烈的挣扎了起来。
许向华出了张家后,才有心思打量起久远记忆中的县城,六十年代初的县城,房屋虽说都是又低又矮,不过也要比下面村镇要强很多,大部分都是砖木结构,也有少量的茅草屋,当然了砖瓦房和二层小楼也是有的,只是数目非常少,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道路也不是像后世那样的柏油马路,而是用煤碴,石子之类铺的,凹凸不平,尘土飞扬,到处都是灰扑扑的。
路上的行人虽说衣着打扮比乡下的社员们整齐一些,补丁少一些,但也相差不了多少,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或面黄肌瘦,脸带菜色或是白白胖胖,像个发面包子(饿的浮肿的)。
时侯不早了,许向华的肚子也是饿的咕咕叫,找了个背人的墙角,从空间里偷渡了个苹果,稍垫了一下,便朝记忆中位于火车站旁边的银杏巷走去。
这年月,国家物资极度贫乏,严禁倒买倒卖,私下交易。但是,在极度的饥饿下,铤而走险的人不在少数,黑市就成了大家心知肚明的场所,有的在街头巷尾交易,有的在树下桥头,而火车站旁的银杏巷便是本地人都知道的一处最大的黑市所在。
对于黑市,上面也是严厉打击的,抓住后,便是连钱带物一率罚没,说不定人还得进去关几天,但是上有对政策,下有对策,中国几千年来,从来不会缺少聪明人,你比如说白天谈妥生意,晚上交易物资。
在这严重饥荒的年月,县城里的供应根本就不够,还处处都要票据,即使手里钱,也没粮食给你买,任你钱再多,也没辙。
黑市里的粮票都炒到了二三块钱一斤,大米,白面,鸡蛋也是同样的二三块一斤,就这也是有价无市,这年月能捣腾些粗粮,都是十足的好运气了。
许向华到了银杏巷,没拿出什么扎眼的东西,只往麻袋里装了二十来个红薯和两个大南瓜。
银杏巷里有不少人到处晃悠,分散在各处,小心谨慎的东张西望,谁也不搭理谁,偶尔有那么两三个人接头说了一两句话,掉头就走,巷口还有几个人探头探脑,一看便是望风的角色。
许向华靠着墙边刚站定,便有一个三十来穿着旧的深蓝中山装男子凑了过来,压低声说道:“大兄弟,第一次来银杏巷吧,你这袋子里是吃的吧,不管粗粮,细粮我都要,拿东西,钱,票和你换。”
许向华心说这人口气好大,开口道:“你是?”
男子贼眉鼠眼的瞟了瞟四周,小声道:“大兄弟,我叫马四彪,认识的人都称呼声四哥,是在这银杏巷长大的,常来这的人都知道我。”
许向华心知这是碰上地头蛇了,马四彪,这名字好熟悉。许向华仔细想了想,便知道这人是谁了,前世这货在九十年代,可是县里的名人,第一个盖起小别墅和有私家车的牛人呐。
许向华也压低声道:“我这有两个南瓜和二十来个红薯,你怎么换?”
马四彪打开袋子瞅了一眼,双手拎起来惦了惦,说道:“大兄弟,这些东西大概有五十斤,咱第一次打交道,我给你个高价算四毛钱一斤,咋样?”
许向华假装犹豫了一下,说道:“行,不过你得给我整二斤粮票。”
马四彪利落的给许向华点了十五块钱,二斤粮票,把麻袋里的东西倒到他自己的麻袋里,笑道:“成,哥们,下次卖东西,再来找我,我家就在巷头门朝西倒数第四家,门口有颗大桐树。”
许向华点了点头,应了下来,收好麻袋,赶紧去国营饭店买了两笼蒸饺,二十个肉包子,找了个没人的地方,狼吞虎咽的吃了两个,剩下多的搁到了空间里。估算了下时间,不再耽搁,朝记忆中另一个地方走去。
第18章
许向华去的地方是他前世农闲打着猎物时,经常去的个地方,也是前世他最大的经济来源,只可惜,他虽得了不少钱,却大部分全交给了他娘许刘氏,最后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前世他偷着进山打猎,在黑市上倒卖猎到的野味时,碰到的一个老头,老头姓唐,据说是什么御厨的传人,背景很深,敢在这年月乃至后面那十年,一直开着个小饭馆。
小饭馆在出了县城三里处的一个山凹处,从外看便是一座普普通通,独门独户的农家院里,每天晚六点准时开始营业,每天只接待八桌。
一般只有到了一定级别的官员和附近县城,省里里有头有脸的人物才知道那地,新过来想吃的,还得熟人领着才能进去,像县城里后面发迹的爆发户式的什么造反派头头,革委会主任之流,连老唐头饭店的门都摸不进去。
在快到老唐头院子的时侯,许向华进到空间里,从空间里的山上抓了两只兔子,两只野鸡,一只七八十斤的野鹿。
许向华找了些柔韧的藤蔓,搓了几根草绳,把五只猎物困好,塞进了麻袋里。弄好后,便出了空间,来到老唐头的院子外,敲了敲门。
院里传来了几声大狗的叫声,接紧便有人应到:“谁呀?”
许向华赶紧说道:“山里过路的,口渴了,想向主人家讨碗水喝。”
“噢,知道了,等一下。”紧接着过了没多一会,便有个胖呼呼,五十多岁的老头子打开了院门,给许向华递了一碗水。
许向华接过后,咕咚咕咚的一气喝完,憨厚的笑着说道:“谢谢大爷,我这一早赶路,实在是喝坏了。”
老唐头笑眯眯的瞅了一眼许向华身后的袋子,问道:“小伙子,山里的?这是要进县城?”
许向华假装有些不自然的挪了两步,用身子挡了一下麻袋,点了点头说道:“嗯,进趟城,走个亲戚,谢谢大爷啊。”
老唐头继续说道:“小伙子,要不进来歇歇。”
许向华忙摆手道:“不用,不用。”说完便假装想走。
老唐头一把拽住许向华,许向华急忙喊道:“大爷,你这是要干啥?”
“小伙子,你这袋子里是野物吧,别不承认,我都闻见骚腥味了。”老唐头笑眯眯的说道。
这就要勾搭上了,许向华心里虽然高兴坏了,可面上还是装的有些害怕,边挣扎边结结巴巴的说道:“不,不是,你,你看,看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