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秦皇汉武直播长寿秘诀(381)
封地可以给,但是只给食邑,不给超过中央的权利。
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基本上封国内部不受中央管辖,只听诸侯王的话。然而李世民却规定诸侯王只在封地有一定的特权,不能越过中央。
这样的封地乍一看似乎问题不大,但不是所有功臣都通情达理的。
有些人觉得能多个封地总比没有好,大秦的爵位无法世袭,封地好歹可以传承下去呢。
也有人恃才傲物,对此不满。他们认为凭什么当初跟着姬发打天下的臣子可以成为一手遮天的诸侯,他们却不行?
知足的人总是少数,有的人你对他再好,他也会因为一些小事在心里埋怨你。
很遗憾的是,这时的李世民还没有经历过来自侯君集的打击,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事实上,功臣的心生怨怼还不是最麻烦的问题。
——功臣都分封了,不能落下公子吧?
诸位公子于是都拥有了自己的封地,不一定是很富饶的地方,但也总比没有要强。
再贫瘠再小的封地也是封地,而偏偏始皇的后宫全是六国女子。
这里头有一些是正常途径纳进来的,比如刚开始和楚国联姻,也就是后宫中的那一拨楚系贵女。
还有一些是灭六国时顺手收的战利品,比如各国公主,甚至是原六国国君的姬妾。
前者本来就是联姻,心里向着的是故国。秦楚联姻这么多年来,也没出几个和秦国一条心,可见这些后妃的信念有多坚定。
而后者则身负亡国之恨,真的不想复国吗?现在她们只要生了儿子,儿子就能拥有封地,这不是天然的复国大本营?
唐朝时期的李世民取了隋炀帝的女儿,和对方生了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都没起造反复国的心思,反而是被人诬告谋反,那算他运气好。
但是先秦时期可不一样,哪怕是公主之子也不一定就把自己当秦国人。要是有本事争夺皇位的还好,发现自己争不到的,很大概率会选择复国这条路。
毕竟在大秦当个没多大自主权的封地之主,当然没有直接当实权诸侯王舒坦了。
到时候复国成功,他们就可以认定继承皇位的兄弟也只是和他们平起平坐的诸侯王之一,而非大一统的天子。
属实是:我当不了天子你也别想当,大不了大家一起当低一级的诸侯王。
先秦时期早有过类似的操作。
比如抢不到国君的位置就跑出去分裂国土,宁可把国家分一半,也不让兄弟占据全部领地。
大家一起从大国公子变成小国国君。
大局为重?去你的大局为重,我只在乎我自己的利益,谢谢。
李世民把防备的重点放在了武将上头,毕竟这一代的武将和他出生入死,是可信的。但是再往下一代、下两代、下三代呢?
没有封地的话,这些武将不必过于防备。但是有封地就不一样了,封地可是造反的资本。
哪怕他没有给武将在封地佣兵自重的权利,也很难保证有些人会不会偷偷摸摸征募士兵,企图搞事。
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门里,李世民不仅得处理天下一统后的遗留问题,还得想办法限制有封地的武将,防止他们的后代生乱。
可是武将闹事实际上是很久以后才会发生的事情,迫在眉睫的危险反而是有封地的公子们。
李世民并没有察觉到公子们的异动,毕竟他从不怀疑自己的孩子,而且他实际上也没有太多时间门和孩子们相处。
又不是观音婢生的,这些孩子对他来说不算特别重要。政务繁忙,能够抽出空来偶尔相处都算不错的了。
绝大多数时候,公子们都和生母待在一起,受生母洗脑。
反观历史,因为始皇被赵姬坑惨了,对这些后妃有了过高的防备心。再加上华阳太后等楚派太后干预朝政,让他心生警惕。
所以始皇出手限制了后宫母子的相处,反而安排了嬴姓宗室成员给公子们当老师。
李世民心想,公子都是他们秦氏子弟,总不会真的站在生母的诸侯国那一头吧?
就像大唐皇子造反也是想着当唐皇,而不是当隋皇啊!
结果这些公子偏偏真的能想着去当什么楚王赵王韩王。
——周天子给自己儿子兄弟分封了卫国鲁国晋国,这些也不是“周国”啊!所以秦天子的儿子去建立楚国赵国韩国有什么问题吗?
大不了就当自己的封号是按封地起的,而不是恢复之前被灭的诸侯国。
总之李世民在世的时候还好说,他一死,有封地的公子们发现继承人不是自己、自己当不了天子,立刻就去封地自立为王了。
过去自立的人还理直气壮,宣称自己的封地是先王封的,他们只是称了王,不算造反。
借着母亲那一边的关系,这群公子联络上了六国的残余势力。
他们想的是借此壮大自己,殊不知这些残余势力不一定认他们这些国君。
有秦天子血脉的国君哪里比得上之前被灭的国君后人?不少人都打着先在公子手底下暗中夺权,然后再迎接正统国君回来复位的小心思。
总有人说秦国直接施行郡县制是步子迈得太大了,不如学刘邦搞郡国并行制。
但刘邦能搞郡国并行,是因为他儿子和六国扯不上关系。
刘邦的儿子顶多有一两个和秦末时期称王的那些“六国国君”勉强有关。但说实话,这些称王的家伙也没多少是真的六国王室后人。
在大秦搞郡国并行,首先得把儿子都洗脑成坚定的大秦人,不给六国认亲的机会。
生长在父系社会大成时期的李世民脱离副本之后还是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儿子能跑去当别的王。
但先秦时期其实还有母系社会的残留,人们对父族的维护并没有后世那么夸张。
好在虽然在分封上头栽了大跟头,李世民在文治上还是可圈可点的。改革也是他的拿手活,而且他擅长集思广益,学习反省。
因而在后续的大一统里,李世民走得很稳。
他尽可能地照顾到了方方面面,选了一条缓慢改革的路线。这样的办法效率虽然低了一些,却能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一点点完成各方面的大一统。
由于他虚心纳谏、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大一统的路上基本没留下什么隐患。
无论是在下达政令之前就和朝臣商量出了完备方案,还是发现问题之后迅速解决,都称得上可圈可点。
这样的改革对于他的继任之君来说,也完全不存在什么执行难度。扶苏和李世民走的是同样的仁爱路线,可以完美践行他的理念。
只可惜,公子们的自立到底是为这一份答卷蒙上了阴影。
哪怕后续的大秦能够挺过这一波分裂,也得花费更多的功夫将大一统推行到曾经分裂出去过的封地之中。
而且李世民的仁君作风虽然对百姓来讲是件好事,却也同样助长了六国残余势力的气焰。
铁血君王靠杀伐都没杀尽的反抗势力,怀柔政策更难搞定他们。
如果能在平稳局面下多怀柔个两三代,大约也能同化对方,可现在的局面就是没有那么多时间门给你慢慢来。
倘若不曾给公子们分封,那还能走怀柔同化的路子。只要接下来两任秦皇撑过了他们的反扑,拖延到他们人心散了不愿意再复国就好。
结果诸位公子主动送上了复国的天然地利条件,那怀柔就彻底失效了。
说到底,还是分封的问题。
李世民揉了揉太阳穴。
这次的事情之后,他怕是要对什么分封、什么封地产生ptsd了。他都这么限制封地的权利了,还能徒生事端,可见权利领土一类的,真的只能掌握在皇帝自己手里。
而且反复遭受背刺之后,李世民算是彻底认识到不能太过相信那些所谓的“自己人”。
儿子、臣子、下仆……先秦时期人与人之间门的信任真的太浅薄了,放眼望去就没多少可信的!
难怪汉武帝要搞独尊儒术,儒家的思想道德教育真的很重要。
李世民忍不住思索起来,自己身上有没有类似错信的人。
但他本心里又不愿意怀疑臣子和儿子,整个人一时之间门非常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