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穿越重生>

穿到古代当名士 下(47)

作者:五色龙章 时间:2019-08-03 17:49 标签:种田文 美食 穿越时空 科举

  这钢丝坚固无比,要弯出均匀的弹簧也是极费力的,若使一个工匠自己做,只怕一天也做不出几个,且做出的也没这般均匀好用,寻常百姓是用不起的。而在他们这工厂中只消几个人分工协力,也不必现学打铁,也不必特别有力气,只消干好本分,就能日产数百个弹簧。
  这弹簧平均算来,成本比工匠打造的要低多少?他们经济园里其他货物也是一般,若将来到处都建成这样的工厂,所造之物无不物美价廉,百姓每日还赚得原先一样的银子,得买的东西却多,岂不更觉富足?
  百姓衣食丰足,略俭省些就能买到想要的家居器用,这才是脱贫致……藏富于民。
  熊御史捏着手中的放大镜,想起来时坐的绝不颠簸的车,眯着眼问了一句:“依大人所言,这弹簧其实是极便宜的?”
  是啊,虽然得加上工人和机器的费用,但他们不是黑心企业,一个弹簧也就要个两三四倍的利润。这钢线的成本约三分银子一斤,他们一个弹簧出厂价只卖一分五厘,造一辆大车直可数十两银,哪辆车都可配得起。
  熊御史之前想求弹簧时那点不好意思的劲儿顿时抹干净了,意气风发地说:“待我离去时定当从大人这里捎上几十个弹簧,向后踏遍三山五岳,都可有这车代步!”
  宋时颔首应道:“待熊兄启程时,在下自有程仪相赠。”
  别说送几十个,送几十斤也不在话下。再配辆双辕大车,一捆登山镐,几个进山时装探矿必需品的、带万向轮的小推车,几个经摔的厚玻璃壳宫灯,夜里照明比羊角灯亮。
  熊御史略略推托,见他诚心要送,又都是入山需要的、在外头也买不着的东西,便都愧领了,先谢过他,打算回头再向他们佥宪大人道谢。
  必定是佥宪背后替他说了话,宋大人才这般用心招待他。
  不然他这样出去探矿,一去不知多少年才能回中枢,便回去也不算什么功勋,也未必有升迁奖励的人,这么个简在帝心的人物何须对他如此用心?
  便是只带他们去天台山看看矿山矿石,再寻几块矿岩做样本,便将他们送出汉中也不算违旨。又何须亲自接送他到这经济园中走一趟,万般耐心地给他从“厚工商以利农”之说讲到建经济园中“分工”之法?
  比起他心中能改变天下制器之法,使“工业”成为富国安民之业的新说,他眼前建起的这经济园、园中所制东西倒不算什么了。
  这经济园太小,不足安他的志向,恐怕也只能印证他那工业大计的鳞爪。熊御史忆起京中直到他启程时还在纠缠议论该不该仿建经济园的事,向宋时说:“宋大人实该将这厚工以利农商之念写成文章传入京中,也让京师大臣知道你的襟怀。”
  宋时颔首微笑,眉眼间忽然露出一点凌利的傲气,大异他平常温柔亲和的形象,却又给他添了几分名士气场。
  “在下今日与熊大人所讲,也会与来这汉中的十位天使讲,更会与汉中学子、汉中工农商百姓讲。京中诸大人觉得有道理也好,要驳斥我也好,宋某也早做好了答难的准备。”
  他把那篇政治经济学版《国富论》印刷了数十篇,索性也不等放假,散衙之后就将学生们招到自己府里,开小班授课,讲授工业发展、商品流通的重要性。
  他甚至把论文印制成书,给京中亲朋好友、师长同窗都寄了一份。
  桓凌也给自家老师和翰林院同僚去信,将宋时这篇论文重重夸了一遍,论为大郑以来论经济民生的第一文。
  这篇文是从他们建成经济园、发展汉中的经验中总结得来,提炼出了其中最根本实用的部分,他虽眼看着这篇文写成,但至今每重读一遍都有新感触。
  结合汉中日见兴盛富裕的新景况,甚至可以断定,若能善用其法,自可使国富民安、农固邦宁。
  他这篇文章比当年在京中夸赞宋时的才学文章、胸怀气度时写得更加用力,宋时自己看了都惭愧——
  他那篇论文是怎么来的他能不清楚么?桓凌也是从头看到尾,竟还能闭着眼夸得天花乱坠,夸得他自己都不敢认。
  他捂着脸道:“这篇要不咱们删减一点再寄进京?咱们俩这些年闹得轰轰烈烈的,满京里还有不知道你是我嗯……的?你这么夸我,人家一看就是你受了我的怂恿威逼……”
  “便有人笑,那也是笑下官惧内,宋大人不必担心。”桓凌假作正经地快速答了一句,趁宋时还没反应过业,笑着亲上他,堵住了他那声尾音往上提的“嗯?”
  “这经济学本来就是前人未有之议,你文笔又好,写的也正合当今之世,我为什么不夸。我还怕方兄他们赞得比我更有力,显不出时官儿跟我的关系最亲近呢。”


第205章
  桓凌担心解读《国富论》的文章不如别人浓墨重彩、感情深刻,其实有些过虑了。
  因为除了他公然往亲朋处寄信吹捧宋时, 那几位天使学习完马列主义国富论之后都是密折上奏, 直接递到御前的东西, 没怎么太敢吹。密折中所奏的工业、化学、物理之类新说颇有些难解,新泰帝只浮光掠影地看了看, 提笔批道:“汉中府今夏可还收了祥瑞?”
  祥瑞倒算不上祥瑞,只是一麦三穗到五穗,比不得去年秋的十三穗惊艳。
  众人虽不像宋时那样见识过农科院良种种出的七穗麦, 但经去年进的嘉禾洗礼, 眼光都高了, 看地里一束束也是金黄饱满的麦穗都觉得不够争气。
  差着水稻近十穗呢,又不挨个六穗、九穗的吉利数, 这可怎么叫得了嘉禾?与其下田看这些麦穗, 不如用心研究如何用硫酸精炼磷肥, 明年争取种出十五穗的嘉禾。
  不过圣上亲自过问的, 自然要精心挑着好的进上。众人收了密折,便趁上课时报告宋老师, 叫他挑出籽粒饱满的好麦粒, 照旧用玻璃盒封装好送上京。
  宋时又广派人往实验田里挑穗多、饱满的好麦子, 抢收时先单将这几处连根刨出来, 收起来晾作植物标本, 之后才让人用镰刀、钐子收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有三十余座试验田丰产兼出嘉禾的实例在先,又有一冬天的软广硬广宣传在后, 自从去年冬小麦下种时起,汉中城里凡有田地的人家,也不管大户小户,都各自盯着附近的府城试验田学。
  不光是附郭的南郑县,上下游的沔城、褒城、城固、洋县……乃至更远处的州县县令都写了书信、派劝农官来求教种法。
  宋知府断没有厚此薄彼的,便把自己在福建修水利、种小麦的经验教给他们。至于肥料倒是各县按需购买,便是不买肥料,只要能把水利设施建好,保墒保水工作作好,自然也有增产之效。
  也有几处邻近汉水,水路方便的富裕县舍得花银子买好肥料,便留劝农官在府县之间往来奔波,细细学着他们的种法。如此从播种盯到越冬、从越冬盯到返青、从施肥盯到用药,从松土盯到引水……
  五月收麦,不到八月,各州县便缴齐了今年夏税,将该运输边关的粮食和税银押到了府城。
  粮食解往陕西镇军中,税银则同圣上钦点的嘉禾一道,由转运官解往京城。因献嘉禾是桩露脸的大事,宋时又请周王安排了一位心腹太监、一名有才干的清客、一名得力将领押阵,与府中官吏一同进京。
  周王自己不能进京,念及父母妻儿,便写了许多信回去,在信中叮嘱王妃自描小照,并画几张皇子的小照寄来。
  一面交待着进京之后的事,一面满心希冀地期盼着:“过了十月贤儿便满周岁,也可接来汉中了,也不知他还认不认得父亲……不成不成,十月天气正冷,元娘弱质纤纤,贤儿又小,怎么经得起二千余里地颠簸?还是待他再大些……”
  宋时和桓凌在旁听着,也叫周王勾起了思亲之意——但好在他们俩小两口儿过日子,想家总想得少些。两人回家也商议着派个家人送信进京,顺便还能打听打听他们的论文在京里口碑如何,朝中又有什么新说法出来没有。
  反正两家在京都有亲人,也不必多派人,只各安排了个懂事精细的亲随,带着今年新麦、棉线毛线的衣裳、关外来的好皮料、红花、天麻、党参、当归、杜仲等药材回京。
  那两个家人乘着运粮的船进京,又有周王的人看顾,一路稳妥便捷,到京里各取了自家的礼物回去,到家代主人问候亲戚长幼,又尽职尽责地问他当日寄回京的文章可有人评论什么没有。
  有。
  评价方向十分丰富。
  隔着数里地的两座宅子里,桓凌与宋时的大哥都露出了同样深沉难辩的神色。
  宋时那篇《国富论》与桓凌的几篇《国富论序》《与镜川先生书兼荐国富论》《读国富论记》《再读国富论有感》《题国富论》《书宋版国富论印卷后》……一进京城,便迅速流传开,为朝野名士才子津津乐道。
  且不提他那发前人未有之思的工业论,亦不提文中丰富而翔实的实策,更不必点评两人文章如何气势如虹、雄浑有力……单就“国富”二字便已压倒满朝“本富”“末富”之争,先声夺人,令人无不想先睹为快。
  当然,除了这文章题目精彩,更动人心的还是书信文章背后,两位作者之间的关系。
  国子监几名会刻宋版书的学子集齐了桓凌在京流传的所有相关书信,自己抄录传阅之余,更将这些文字都和宋时那篇国富论印刻印成了一本书。
  集两姓之言,成一家之好。
  这书收集的文章最齐,印得又工整秀丽,干净美观,才印出来便被院里抢得一空。原先没掺和进刻印的庶吉士们也搬出自己的油印机来帮着加印,送遍亲朋好友。
  看经济的看经济,看农事的看农事,看汉中新鲜事的看汉中新鲜事……
  都不爱看的还能看看桓宋二人在文中涓滴流露的真情,只当是看小说了。
  小说也没有敢直写当朝状元为着四品佥宪抛却前程,千里迢迢追到汉中的——那本影射他二人的《宋三元义结双鸳侣》都没这么大胆!
  两家做家长的得人送了他们的文集,都怀着“此乃吾家千里驹”的激动想跟朋友诉说一番。结果出门开文会时,没听见多少有志之士对他那工农商并蓄兼容,化末富为本富的说法分析解疑,倒听了满耳朵“桓大人这篇《记》中写了二十三个宋字”,“这篇《题国富论墨卷》中写到宋大人宵衣旰食,必是两人朝夕相对的实证”……
  他们没把酒宴掀了,没把那群满心惦记着他们弟弟弟媳私事的读书人打了,已经算是极有修养了。但见着弟弟送来的家人之后,桓宋两家都忍不住叮嘱:“回去见着你爹/你桓爹,叫他想给你宋爹/你爹写题跋记序志什么的也罢,写一两篇也就够了,不必求多。”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