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的读书郎 上(170)
因为看起来像是一首打油诗,可也有一些佛家的顿悟之意,另外就是很适合现在的场景啊!
别人生气我不气嘛!
气坏身体无人替啊!
只不过他把握的时机很好。
用在这个时候,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更有其中的奥妙所在,那句“我若气死谁如意”,简直是明目张胆的说了,他就是不死,就是不死!
他不生气,不死的话,算计他的人,就该死了。
而且别人看了,细细品读,不少人都恍然大悟。
“写的不错,乍一看平平淡淡,细细品味却又意境深远。”
“温举人真是豁达啊,颇有佛理慧根。”
“不豁达,他日子也不会过得来。”
一群人都说温润的好,对温氏子弟,不屑一顾。
温浪忍受不了这样明目张胆的冷落,拉着已经脸色惨败的温源跑了,其他几个温氏子弟跟他们一起跑了。
根本没人乐意搭理他们。
也没人跟着他们一起走,包括那个苏康在内,他就是脸色不好看,有些尴尬,跟着他的人,都缩头缩脑。
因为他们理亏啊。
本以为温润也会对他们不假辞色,但是没有,温润只是不跟他们说话,写完了这些,他就甩了甩手:“好了,诸位,诸位,时间不早了,我们去饭堂用完膳后,就回去读读书,下下棋,好好地洗漱睡一觉,明日说不定学台大人就出关啦!”
他这么俏皮的一说,众人都笑了,气氛也缓和了很多。
“好了,都散了吧,散了吧!”许攸招呼人分散开,其他人也就顺势散了。
可邓二少他们没有走,还黏着温润,问他:“你真的不生气吗?”
“生气有什么用呢?”温润反问他们几个,尤其是邓二少:“我是一个普通人,就算是个秀才,也只是个生员而已,现在是举人了,但以后也无法寸进,不如守家在地,养好弟弟妹妹们,安生过日子吧!”
邓二少明显不服气啊!
第126章 竹筒饭
“那也太便宜他们了吧?”这看起来是个小愤青呢。
虽然河道总督也是要听命与江南总督的,可邓二少对于苏康那个江南总督的小舅子,并不怎么搭理,连跟他关系好都说不上,还有点交恶的意思。
“不便宜他们了。”温润笑着道:“我那小叔的结局并不好,还有那王大志一家……。”
温润告诉他们留下来不爱走的人,那两家的结果。
温小叔家什么样,他没去打听,但是王大志一家可不怎么好,流寇袭击了树林场,他们那里损失惨重。
“怪不得我们路过那里,好多地方都可以入住,都是空的,明明都是民宅,却没人住,原来是因为这个啊!”
“都是有死人的屋子吗?”
“死人你害怕什么?”
“就是,子不语怪力乱神。”
话题就这么被聊的歪掉了。
顺便一群人慢吞吞的去了饭堂。
饭堂的晚饭很多人都选择端回去吃,大概也是觉得饭堂太闹了,而其他人都这么想,反倒是让饭堂清净了一些,温润他们就在饭堂这里用的晚饭。
回去洗漱休息,温润躺在床上,看着帐子顶发呆。
他本来想参加个文会就回去,没想到这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啊。
好么,好多人,也好多事儿。
其中还有那么多官宦子弟,真是让人犯愁。
他前世的时候就见过不少二代,三代的,但是那个时候人们素质可高了,那些二代三代们也不敢坑爹坑妈,要不然,就全完了,参考案例就是“我爸是**”的那个。
现在这帮子二代三代们,可没那么聪明,今天看到邓二少,还有那个苏康,就知道他们聪明不到哪儿去。
邓二少张扬任性;苏康愚蠢至极。
其他的人也不怎么样,一个个不是想着去秦楼楚馆,就是想着逢迎拍马。
他们真对自己这么好奇?未必,他们想的是通过他,搭上学政大人。
学政大人闭门不出,在判卷子,这给了别人一种“狗咬王八,无处下嘴”的感觉,高啊,不愧是京中来的翰林,看看人家这一手玩的,没人敢打扰他。
自己呢?估计没安宁之日了。
早知道,就不出风头了,可是不出风头,永宁县就会被人轻看。
温润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第二天起来,有点鼻塞,赶紧去了饭堂,要了一碗姜糖水,喝了之后,出了一身黏黏的汗水,才感觉好了一些。
一上午没事可做,他依然跟许攸下棋,不过俩人这次乖乖的待在了房间里,不出去招蜂引蝶了。
“你昨日那首小诗,不错啊,今天不少人都知道了你的事情,温家庄的那些人,臭大街了。”许攸颇为幸灾乐祸的道:“看他们还怎么闹腾。”
每天看着他们,就跟癞蛤蟆趴在脚背上,不咬人它恶心人似的,现在好了,温氏子弟在整个书院里都消失了。
不消失不行啊,因为他们怕挨揍。
温润没找过他们,更没有关注他们:“不闹腾就行了,等学政大人走了,一切回归平静。”
他讨厌这种生活方式,太闹腾了。
温润需要的是安静的生活,平淡度日。
“走了就走了,走了也省得碍眼。”许攸也对温氏子弟喜欢不起来。
“对了,这都几日了?学政大人该出来了吧?”许攸看了一眼窗台上放着的盆栽,是早开的菊花。
“应该是快了。”温润想了想:“吴山长也会跟着一起出来。”
可不是么,吴山长在里头熬了几天了?
中午的时候,许攸的书童跑来送饭,把饭菜从食盒子拿出来之后,温润就笑了:“这可真是想什么来什么,这是竹筒饭啊?”
“可不是么!”书童一边从食盒里掏吃的出来,一边道:“大师傅做了半天才搞出来这个竹筒饭,小的跟他说,这是温老爷说过的,云南那边的吃食,可新鲜了,他就做了。”
温润一听,差点喷了:“你说是我提议的?”
“是啊!”书童认真的道:“那厨房大爷都要愁坏了,这山长老爷要求每顿都有竹子,但也不能老是给学政老爷吃笋子啊?怕学政老爷吃腻了,故而有了这个就好啦!大不了,菜不带竹子,饭带啊!”
可不是么,这竹筒饭在这里算是一个新鲜的玩意儿。
吃饭不用碗,直接用竹筒子就行了。
“这倒是新鲜啊,你这办法不错。”许攸拿了个竹筒饭过来,摸了摸,还是温热的呢:“还是热乎的呢。”
打开一看,好么,里头不止是米饭。
“果然同你说的差不多。”许攸乐了:“还有腊肉跟豌豆子。”
“其实竹筒饭很包容的,不仅能放腊肉,鱼肉的,豌豆啊,胡萝卜的都可以。”温润道:“这菜也翻新了啊?顿顿不重样。”
糟溜黄鱼卷儿,虾皮烩丝瓜。
葱油炒豆皮儿,素烧鹅。
再看汤,嗯,人参老母鸡汤。
“后厨这是下了多大的血本啊?人参老母鸡汤都给上来了?”温润看着那一个瓮里头,乳白色的汤汁,里头有一拇指粗的小人参,还有半只养了三年的老母鸡。
汤的味道清淡,可温润觉得吧,这个时候没多少人会种植人参,因为这玩意儿没个百八十年的收获不了,真正的“前人种植,后人卖钱”,要时间长一点的话,估计就得是爷爷种植,孙子收获了。
而且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研究怎么种植人参。
一般都是野生的,药效足,效果好。
现在他们的瓮里头就有这么一个小人参,看着不大,但据说也长了十几年了吧?
一棵价值不菲!
何况这是熬汤,现在书院多少人啊?一顿饭下来,这样的汤,起码也得有个百八十锅才够喝。
“小的听大厨说,是有个才子的娘舅家,娶了一个东北山里的姑娘做儿媳妇,那儿媳妇带来不少那边的山珍过来,其中最多的就是这种小参,好像送了他们家一箱子,他带来本是要自己吃的,可太多了他也吃不了,何况他年纪轻轻的也不太那么需要补身体,就拿出来给厨房,分给大家伙儿吃了,为此后厨特意采买了一批老母鸡呢!”书童的消息还挺灵通:“小的去取餐,厨房的大师傅特意给了一根小人参,半只老母鸡。小的也想让大少爷跟温老爷补一补,这一天天的,感觉好累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