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 上(169)
官家自那日起,就一副失魂落魄、不愿理事的模样,将治蝗之事全部托付给了王旦,自己钻回寝殿去修仙去了。
现有这么个难能可贵的好消息,王旦即使能自己全盘做主,在做出决策后,索性还是进了趟宫,告予闷闷不乐的官家知晓。
赵恒果真是在短暂的难以置信后,龙颜大悦。
“陆辞,又是陆辞。”赵恒欢喜地抚了抚掌,着实抑制不住内心喜悦,在殿内踱了好几圈,才兴奋地握住拳,亲昵道:“怎么总是那小饕餮?”
王旦不疾不徐道:“得亏有他提前上报示警,亦在汾州及时采取了防蝗措施。不论如何,汾州一地的安危,是彻底保住了。”
“何止是汾州!”赵恒还在念念叨叨,好奇道:“他哪儿来的那么多鸭兵?”
王旦莞尔一笑:“这便说来话长了。”
他同样也存了这一疑惑,稍微探查了一下。
因汾州来的熏制鸭干,已随商旅被送到了汴京来,对这新冒出来的特产由头,倒也有吏人知晓。
王旦不过片刻,就得到了一个让他哭笑不得的答案。
——家家户户皆养鸭的缘由不是别的,全因大方又亲民的陆知州,额外好食鸭罢了。
听王旦微笑着说完,即使语气云淡风轻,也掩盖不住内容的十分逗趣。
赵恒结结实实地愣住了。
“哈哈哈哈!”
等回过神来后,他霎时笑得前仰后合,整个人就差打跌了。
内侍们吃了一惊,赶紧上前来,帮扶的帮扶,帮拍打脊背的拍打脊背。
这么多天来,陛下还是第一次笑得那么高兴呢……
“这小饕餮,好吃好啊。”等缓过一口气来后,赵恒面上还挂着满满的笑意:“要不是陆辞好吃,得遭大殃,可不只是汾州一地了。
先是荣王府大火里救下了无数无价之宝的古籍,又是提前预警了蝗灾,现在还运气好地因‘好吃鸭’之事、惹得全州城都跟着蓄养家禽,现就巧合地在蝗灾中立下大功了。
“这么说来,还是得亏相公你当日坚持,要将他派到地方上去。”赵恒感叹道:“他可真是朕的大福星啊。”
说着说着,赵恒又忍不住笑了起来:“谁能想到,这最大的抗蝗功臣,会是一群鸭子?”
王旦面上微笑附和,心里头,却根本不认为这是巧合。
纵观陆辞过往的表现,评一个‘谋定而后动’,是半点不夸张的。
纵使好些吃食,但也无伤大雅,更是从不越雷池半步。
绝无可能是会为一己口腹之欲,就发动别人养鸭的荒唐知州。
话虽如此,王旦却并不打算开口澄清这点。
——满招损,谦受益。
让别人觉得陆辞只是单纯的运气好,比让人认为他智高,说不定要稳妥一些。
再三斟酌后,王旦终归是选择了缄默。
反正等蝗灾过后,论功行赏时,是不会因陆辞是有意谋划,还是无心栽柳而产生差异的。
随着朝廷令下,汾州的鸭子大军被悉数‘征’走,要另外开辟战场,对战别处的蝗群了。
主人家因得到了很是丰厚的银钱做补偿,也是一千一万个愿意。甚至不少人因尝到甜头,当天就把这钱全换成了鸭苗,想着稍微喂大一些,就又送去‘充’军。
就不知等到那时,还有没有那么多蝗虫当免费饲料,可供越发壮大的鸭军吃了。
从结果上看,可谓皆大欢喜。
鸭子被朝廷调走之前,汾州附近的蝗灾警报,就已被解除了。
陆辞确定已保住了自己这宝贝的一亩三分地后,不由松出一口大气来,心情大快。
等处理完善后的事务后,陆辞趁着休沐这天,决定去一趟官学。
此行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好好奖励一下,捉来野鸭这一契机,才让他顺藤摸瓜,从而察觉蝗虫卵的狄小福星了。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关于鸭子灭蝗的相关信息,都出自人民网2000年发布的“新疆:10万鸭子灭蝗虫”的新(旧)闻。
摘录部分如下
牧人马永刚带着他的5000只鸭子受邀转战在乌鲁木齐东山区芦草沟乡的2万多亩草场,以每天200亩的速度推进。现在已有1.5万亩草原得到解救,重现旺盛生机,而在鸭子到来以前,这里每平方米的草地上有400只以上的蝗虫。
草场上,鸭掌踏过之处,蝗虫纷纷跳起来,鸭子用它弹簧般灵活的脖颈在空中啄食,犹如探囊取物。马永刚说:“一只鸭子一口气能吃100多只蝗虫。”“鸭子每天进餐两次,早上四五点钟,天刚露明,鸭子们就自己出去吃蝗虫了,八九点钟后,就到附近的小河沟里喝水、休息。下午七点再出去,九点多钟太阳落山时,又回来露营。”以前放羊的马永刚第一次在草原上牧鸭,“鸭子太自觉了,我几乎就不用费心,它们出去、回来全是分成四到五个纵队,每个队中鸭子一个跟着一个,真的像训练有素的部队,我的事情就是用拖拉机把它们运到较远的地方,开辟新的战场。”
这里的农技站站长董文胜说:“乡里放弃了原本用化学喷洒剂灭蝗的办法,因为这会对草场生态造成污染。鸭子消化快,一面消灭蝗虫,一面又给草场施了一遍肥。”
马永刚也同样有一举两得的收获,既帮助灭了蝗虫,又“省了喂鸭的饲料钱”,“两元钱买的鸭苗,吃上两个月的蝗虫,就能上市了,一只卖个10元不成问题”,马永刚说。
第一百一十五章
陆辞早去之前,就已经问清楚了,知晓这日官学也只上半天的课。
他便琢磨着在学校放课之前,先逛逛铺席,给小福星买点小孩儿喜欢的小玩意儿做奖赏,再带着人去吃顿饱饭。
以狄青那大得夸张,连他都甘拜下风的食量,能在每人伙食定量的学舍里吃个三分之一饱,就已算不错了。
难怪他得三天两头地往山上跑,捉野味挖山药,想方设法地加餐。
陆辞这日并未让下仆跟着,一边天马行空地乱想着,一边进了一家专卖文房四宝的铺席。
进店之后,他也不让认出他身份、而一脸惊喜的店家来招待。只随意逛了几圈,就相中了一套瞧着精致,价格也不菲的笔墨,再买了一大摞汾麻纸。
陆辞让他们将东西包漂漂亮亮后,直接去了隔壁修整过的书摊。
原来靠用粗劣纸墨盗刻各家书籍、来谋取暴利的那家书铺已被重罚,店面也盘了出去,现在经营着它的,也不敢不老实了。
客流量较之前的明显少了一些,但因州城内书铺并不多,还是有不少客人进店来。
陆辞不好在一处多做逗留,省得又有人‘不着痕迹’地聚集过来,便只随便瞄了几眼。
就发现最畅销的,果然还是跟科考相关的辅导书。
因这类书籍实在稀少,使得他所编的策论辅导集,一直保持着最受欢迎的宝座。
思及此处,陆辞若有所思地捏了捏自己鼓囊囊的钱袋。
得亏这样,他才有源源不绝的稳定分红,维持这堪称轻奢的生活了。
在书铺待了这么一小会儿后,陆辞最后根据狄青的年纪,以及其所表现出的喜好,精心挑了几本跟行兵打仗相关的话本。
小孩儿读书本就辛苦,总得娱乐一下嘛。
陆辞将五本书放入提前背来的包袱中,很轻易地就想象出了狄青惊喜若狂的表情,不由莞尔。
且让狄青再无忧无虑地快活上几年。
陆辞掂量了下包袱的份量,轻松背上。
反正,等小福星再长上几岁,他要送的就是一整套教辅材料了。
从书店出来后,陆辞见距离官学放课还要那么一会儿,干脆继续在附近闲逛。
等他将一整条街感兴趣的店子都逛了个遍,不小的包袱都装满了礼物,还感到几分意犹未尽。
甚至还多买了一把牛筋弦的木弓,因包里实在放不下了,不得不拿在手中。
只是跟记忆中的密州相比,汾州州城的热闹程度,还是差了许多啊。
- 共273页:
- 上一页
- 第169页
- 下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171
- 172
- 173
- 174
- 175
- 176
- 177
- 178
- 179
- 180
- 181
- 182
- 183
- 184
- 185
- 186
- 187
- 188
- 189
- 190
- 191
- 192
- 193
- 194
- 195
- 196
- 197
- 198
- 199
- 200
- 201
- 202
- 203
- 204
- 205
- 206
- 207
- 208
- 209
- 210
- 211
- 212
- 213
- 214
- 215
- 216
- 217
- 218
- 219
- 220
- 221
- 222
- 223
- 224
- 225
- 226
- 227
- 228
- 229
- 230
- 231
- 232
- 233
- 234
- 235
- 236
- 237
- 238
- 239
- 240
- 241
- 242
- 243
- 244
- 245
- 246
- 247
- 248
- 249
- 250
- 251
- 252
- 253
- 254
- 255
- 256
- 257
- 258
- 259
- 260
- 261
- 262
- 263
- 264
- 265
- 266
- 267
- 268
- 269
- 270
- 271
- 272
- 273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
真正发扬程朱理学的反而是明朝 游客2022-05-08回复南宋把守节拔高,程朱理学盛行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稳定统治,因为被别人按着打皇帝又不给力,只能洗脑士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皇帝是天下万民的爹你一定要孝顺;烈女不侍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别想着造反这是可耻的。对女性尤为压迫我就得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转移矛盾,就是虽然大家这么惨,但是还给男的留了压迫女性的地方。外族打不过,自身受压迫,就把女性绑在身边北宋还好,南宋开始下滑的。诶,果然是文化越繁盛,男女越平等吗?宋朝女子是可以改嫁的,而且改嫁时男方必须退还全部嫁妆,当时律法明文规定。单说宋朝压迫女子是站不住脚的,整个封建社会都在压迫女性,最严重的是明清。北宋时期经济高度发达,人民比较富裕,中国第一个人口上亿的朝代。要推荐的书作者大都在作话里提过了,多了解一下北宋,你会爱上它。某程的意思是,饿死是小,失节为大但是宋代的经济是真的比较繁荣,比如最早的纸币(交子)、丝绸之路、海外商运。在财产方面女性还是有一定权利的,比如可以继承父亲的财产。但是什么情况下能继承就不一定了。记得有个故事是程朱理学的一个代表给朋友写信,说朋友和离的妹妹不守妇道,应该自尽保持自己的名节。就是,唐朝时候女性权利还稍微大一些,这里的权利特指“社会风气”。但是到了宋朝直至明清,理学越来越束缚女性,思想也越来越趋于“重男轻女”。直接的证据就是“贞节牌坊”和诗词歌赋,我们学习文言文和诗词时,宋之前女性大家挺多,传唱原因多样;宋之后就少有了,较多的反而是歌颂女性“贤良淑德”“贞节牌坊”。春秋战国时期更高更开放,地位下降都是从KZ开始的好吧ヽ(  ̄д ̄;)ノ还有他的继承人,程朱理学눈_눈可是宋朝。。就是女子地位骤降的开始啊 对比下唐朝 那才是真的权利高宋朝在我心里真是很矛盾的存在。国家被人当兔子随便薅毛也不带反抗的,冗官冗兵,重文轻武到了极致。但是君臣关系还一定程度上挺平等,百姓生活确实自由,经济繁荣,百姓可以说是自由的,女子的权利也挺高的。再看看明清,害,中央集权太厉害了,百姓变成奴隶了。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
-
是的,这本书真的是神书啊,作者也是个大佬,写的巨好巨认真,小说里面主角考科举都是靠自己一点一点努力考上的,也没有大开金手指,关于科举的地方也非常的考据,真的强推这本书 游客2022-02-25回复那我推荐你去看五色龙章的《我在明朝考科举》里的主角受就是半途穿越考科举,但是是自己一步一步自己考的,然后还弄个模拟考,考前三四个月就开始准备,真就头悬梁锥刺股了。这种好歹还是从小一直在学院上学的,而且还属于好学院的榜上有名的,考科举倒也正常,如果是那种中途穿越自学去考科举就……还有那种盗用后世诗词就很恶心,这本书质量还是杠杠的,也没用踩平常的穿越文的雷看了好几篇这种现代人穿越回去参加科举成了状元的了,有点太过于容易了。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
-
南宋把守节拔高,程朱理学盛行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稳定统治,因为被别人按着打皇帝又不给力,只能洗脑士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皇帝是天下万民的爹你一定要孝顺;烈女不侍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别想着造反这是可耻的。对女性尤为压迫我就得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转移矛盾,就是虽然大家这么惨,但是还给男的留了压迫女性的地方。外族打不过,自身受压迫,就把女性绑在身边 游客2021-11-20回复北宋还好,南宋开始下滑的。诶,果然是文化越繁盛,男女越平等吗?宋朝女子是可以改嫁的,而且改嫁时男方必须退还全部嫁妆,当时律法明文规定。单说宋朝压迫女子是站不住脚的,整个封建社会都在压迫女性,最严重的是明清。北宋时期经济高度发达,人民比较富裕,中国第一个人口上亿的朝代。要推荐的书作者大都在作话里提过了,多了解一下北宋,你会爱上它。某程的意思是,饿死是小,失节为大但是宋代的经济是真的比较繁荣,比如最早的纸币(交子)、丝绸之路、海外商运。在财产方面女性还是有一定权利的,比如可以继承父亲的财产。但是什么情况下能继承就不一定了。记得有个故事是程朱理学的一个代表给朋友写信,说朋友和离的妹妹不守妇道,应该自尽保持自己的名节。就是,唐朝时候女性权利还稍微大一些,这里的权利特指“社会风气”。但是到了宋朝直至明清,理学越来越束缚女性,思想也越来越趋于“重男轻女”。直接的证据就是“贞节牌坊”和诗词歌赋,我们学习文言文和诗词时,宋之前女性大家挺多,传唱原因多样;宋之后就少有了,较多的反而是歌颂女性“贤良淑德”“贞节牌坊”。春秋战国时期更高更开放,地位下降都是从KZ开始的好吧ヽ(  ̄д ̄;)ノ还有他的继承人,程朱理学눈_눈可是宋朝。。就是女子地位骤降的开始啊 对比下唐朝 那才是真的权利高宋朝在我心里真是很矛盾的存在。国家被人当兔子随便薅毛也不带反抗的,冗官冗兵,重文轻武到了极致。但是君臣关系还一定程度上挺平等,百姓生活确实自由,经济繁荣,百姓可以说是自由的,女子的权利也挺高的。再看看明清,害,中央集权太厉害了,百姓变成奴隶了。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