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 上(205)
朱说早已经等在门口,正望着天上那轮明月发怔,听得脚步声,便见二人来到,笑道:“柳兄,陆兄。”
陆辞笑眯眯道:“横竖离得近,我们索性不骑马了,一路走去吧。”
朱说巴不得与陆兄相处的时间更长些,闻言心里欢喜,用力地点了点头。
一路上,柳七就木着脸,一边看那两人有说有笑的模样,一边慢吞吞地走着,心里恨恨发誓。
——若自己这回运气好,中选进了史官,那他头件要做的事,就是将小饕餮的斑斑劣迹记于笔下,好叫千秋万代都知晓这狡童的可恶。
等三人不疾不徐地行至灯火辉煌的樊楼时,陆辞随意往马厩处看了一眼,见到最外头的是那匹额上带一点漂亮白斑的熟悉棕马后,顿时笑道:“没想到还叫晏兄先到一步了。”
“那可不是?”
话音刚落,晏殊含笑的声音就从楼阶的方向传来。
三人同时扭头看去,就见连常服都未来得及换、还是一身赤色官服,惹得不少饮客投去注目礼的晏殊,从台阶上徐徐步下,姿仪甚是优雅。
陆辞嘴角微抽。
……这夸张派头,怎么跟孔雀开屏似的?
待近到跟前时,晏殊便轻咳一声,冲陆辞挤了挤眉。
陆辞会意,立马道:“此乃晏兄。”
他看了眼晏殊,又笑着依次看向朱说和柳七,简单介绍道:“朱弟、柳兄。你们怕是不觉陌生吧?”
朱说率先拱手一礼,一本正经道:“虽不曾谋面,但听陆兄常有提起晏兄之名,久仰了。”
——这便是小正经啊。
晏殊轻而易举地就将朱说与陆辞常年赞不绝口的‘朱弟’对上了号,立马笑着回了一礼:“不敢当。我亦是常听摅羽提及你们二位,果然是百闻不如一见。”
柳七虽对陆辞的蒙骗满腹怨言,在晏殊跟前还是彬彬有礼的,便也客套了几句。
晏殊笑着回礼后,忍不住多看了柳七几眼。
不知为何,他微妙地感觉出,自己与对方好似不乏相似之处……
尽管如此,晏殊还是不动声色,由陆辞领着,掀开重重绣帘,路过流光耀彩,才进了预定的包厢。
心思各异的四人在樊楼享受饮宴时,顶层便可俯视到的大内之中,东宫太子也未闲着,忙着欣赏被他珍惜万分地平摊在案桌上的《汴京万华图》。
他目光专注,食指的指腹更是无比小心翼翼,从上头那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人物和街景上一一抚过。
陆辞绘制此画时,本意就只是供小太子领略外头世界的一个小小窗口,创作时并不讲究题材和时节,实时绘制下,主要庙会的,自然就是秋冬之时的景致。
这在普遍喜绘大地回春、盛夏荷塘、中秋圆月,或是岁寒三友的画师之中,就显得很是别具一格,随心所欲了。
陆辞的画法受后世各家混合影响,以捕捉神态精韵为主,全然不在乎具体细节,还喜好就地取材。
比如那河边那金灿灿的杏树林,他便真摘了些杏花来,细细裁碎,均匀地黏在画上;热闹的码头下,运河里所泛的船只,则用颜色不一的木屑勾缀……
纵观全图,陆辞所运用的墨彩,其实少得可怜。
却因这些灵窍的小心思,让整幅画都如被点了睛的龙一般,倏然变得生机勃勃,充满叫人移不开眼的魅力。
赵祯简直喜爱得不得了,恨不得抱着画在地上蹦蹦跳跳。
碍于身边都有宫人,不好做出如此有失储君仪态的稚事来,唯有憋着激动,继续看画。
他连用晚膳时都心不在焉,匆匆做完太傅布置的课业后,就迫不及待地拿出画来继续看了。
现他不禁屏住呼吸,极轻地碰了碰那片五颜六色、生机盎然的‘花海’,指尖传来花瓣的柔软触感,凑近了嗅嗅,还有淡淡的馨香。
明明在御花园中,有比这些宫外的野花好看许多的花卉,但在小小的赵祯眼里,都无一及得上陆辞给他精心描绘的这一绚丽世界。
原来宫外的汴京城,是这么的热闹,这么的美丽!
赵祯彻底入了迷,拿着爱不释手,以至于他不久前才反省过、暗自提醒自己要吸取的教训都忘了个干净……
因听得林内臣的‘告状’,而又心血来潮,来东宫瞧瞧小太子的赵恒,目光也瞬间被那副巨大的画给吸引去了。
与注重内容的赵祯不同的是,赵恒一眼看中的,就是画者所采用的与众不同、却也极其精妙的特别画技。
这是什么画法?
赵恒好奇地凑近一些,为仔细研究,几乎要挨着赵祯的后脑勺了,然赵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丝毫没有察觉到官家的到来。
越是认真看,赵恒就越是发现,这跟他见惯的讲究工整细致的院体画截然不同,也并非是从中分出的写意派的风格,而是种明明笔墨用料称得上粗糙,线条充斥着自在和随意,却让画中景致具备仿佛能一跃而出的生动。
尤其那婆娑树影,竟能让人一眼看出它是树枝被风吹动,才跟着变得凌乱。
究竟是怎么画出来的?
正所谓内行看门道,赵恒越看越感兴趣,一时间连自己是偷偷来抓太子‘开小差’的目的都忘了个干净,出声问道:“这画是怎么来的?画师是为谁?”
耳边突如其来地传来一问,当即就把沉浸在喜悦中的赵祯吓得魂飞魄散,直接跳起:“爹、爹爹!”
赵恒赶紧伸出手来,却不是为了扶住赵祯,而是将差点被撞到地上去的画给按住了。
不等赵祯回答,他就顺手拿起了画卷,看清那所谓的‘色彩’,竟然全是黏上去的精巧实物时,更为这分巧思感到惊奇:“好巧的心思!好漂亮的画!”
见到这似曾相识的一幕,赵祯心里不由咯噔一下,油然生出种不好的预感来。
果然,在从六子口中掏出献画者的名字后,不同于上次的不经意间忘记归还,赵恒这次是实打实地将画光明正大地据为己有,直接带走了。
赵祯巴巴地望着那还没捂热,就又被爹爹理所当然地拿走,随着爹爹一起渐渐远去的画……
他忍不住扁了扁嘴,一直憋着的大滴泪珠,如断线珠子一般,一颗一颗地掉了下来。
第一百四十二章
待樊楼中人酒过三巡,面上微醺时,晏殊揪了个柳朱二人往窗外看的空当,忽地附耳过去,小声提醒陆辞:“你为东宫官,不宜多涉酒肆燕赏,否则易为御史所弹。”
陆辞颔首:“此为特例,日后便能免则免吧。”
尽管臣僚到燕馆歌楼中交游纵饮,已得到官家的默许,但流连烟花歌舞地,终归不是光彩事。
这点从其他士人或官僚在酒楼歌馆等地聚饮时,鲜少留下诗篇,就可见一斑。
陆辞身为东宫臣僚,更受礼法约束,需尊谨厚操守,不得轻妄。
晏殊见陆辞心中有数,才点了点头,又宽抚道:“不过凡外官除任馆职,都将大宴同僚,以示庆贺。因他们二人同僚皆不在京中,由你代为备办酒宴,叙同年之谊,真要说起,也摘不出错处来。”
若御史台对此不依不饶,他作为赴宴人之一,也好开口替狡童辩驳一二。
陆辞明了晏殊的未言之意,不禁莞尔一笑,也不推辞,而是领了这情地举起杯盏,在对方的杯沿上轻轻一碰:“有劳晏兄费心了。”
晏殊会心一笑:“举手之劳,不足挂齿。”
二人眼底波光流转,遂默契举盏,优雅对饮一杯。
这一幕恰恰就被刚将目光从那些花枝招展的歌妓身上移回,想取酒壶再添上一杯的柳七给看了个正着。
两人如此心有灵犀,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柳七颇感牙酸地吸了口气,恨恨地想起小饕餮不久前还特意将自己说得可怜巴巴,哄得他热血上涌,使劲儿念书的可恶……
陆辞假装没看到柳七身上不断冒出的怨念黑气,笑着打趣起还专注看着窗外的朱说来:“究竟是哪位不可多得的佳丽,引得朱弟都动了凡心?”
- 共273页:
- 上一页
- 第205页
- 下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171
- 172
- 173
- 174
- 175
- 176
- 177
- 178
- 179
- 180
- 181
- 182
- 183
- 184
- 185
- 186
- 187
- 188
- 189
- 190
- 191
- 192
- 193
- 194
- 195
- 196
- 197
- 198
- 199
- 200
- 201
- 202
- 203
- 204
- 205
- 206
- 207
- 208
- 209
- 210
- 211
- 212
- 213
- 214
- 215
- 216
- 217
- 218
- 219
- 220
- 221
- 222
- 223
- 224
- 225
- 226
- 227
- 228
- 229
- 230
- 231
- 232
- 233
- 234
- 235
- 236
- 237
- 238
- 239
- 240
- 241
- 242
- 243
- 244
- 245
- 246
- 247
- 248
- 249
- 250
- 251
- 252
- 253
- 254
- 255
- 256
- 257
- 258
- 259
- 260
- 261
- 262
- 263
- 264
- 265
- 266
- 267
- 268
- 269
- 270
- 271
- 272
- 273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
真正发扬程朱理学的反而是明朝 游客2022-05-08回复南宋把守节拔高,程朱理学盛行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稳定统治,因为被别人按着打皇帝又不给力,只能洗脑士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皇帝是天下万民的爹你一定要孝顺;烈女不侍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别想着造反这是可耻的。对女性尤为压迫我就得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转移矛盾,就是虽然大家这么惨,但是还给男的留了压迫女性的地方。外族打不过,自身受压迫,就把女性绑在身边北宋还好,南宋开始下滑的。诶,果然是文化越繁盛,男女越平等吗?宋朝女子是可以改嫁的,而且改嫁时男方必须退还全部嫁妆,当时律法明文规定。单说宋朝压迫女子是站不住脚的,整个封建社会都在压迫女性,最严重的是明清。北宋时期经济高度发达,人民比较富裕,中国第一个人口上亿的朝代。要推荐的书作者大都在作话里提过了,多了解一下北宋,你会爱上它。某程的意思是,饿死是小,失节为大但是宋代的经济是真的比较繁荣,比如最早的纸币(交子)、丝绸之路、海外商运。在财产方面女性还是有一定权利的,比如可以继承父亲的财产。但是什么情况下能继承就不一定了。记得有个故事是程朱理学的一个代表给朋友写信,说朋友和离的妹妹不守妇道,应该自尽保持自己的名节。就是,唐朝时候女性权利还稍微大一些,这里的权利特指“社会风气”。但是到了宋朝直至明清,理学越来越束缚女性,思想也越来越趋于“重男轻女”。直接的证据就是“贞节牌坊”和诗词歌赋,我们学习文言文和诗词时,宋之前女性大家挺多,传唱原因多样;宋之后就少有了,较多的反而是歌颂女性“贤良淑德”“贞节牌坊”。春秋战国时期更高更开放,地位下降都是从KZ开始的好吧ヽ(  ̄д ̄;)ノ还有他的继承人,程朱理学눈_눈可是宋朝。。就是女子地位骤降的开始啊 对比下唐朝 那才是真的权利高宋朝在我心里真是很矛盾的存在。国家被人当兔子随便薅毛也不带反抗的,冗官冗兵,重文轻武到了极致。但是君臣关系还一定程度上挺平等,百姓生活确实自由,经济繁荣,百姓可以说是自由的,女子的权利也挺高的。再看看明清,害,中央集权太厉害了,百姓变成奴隶了。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
-
是的,这本书真的是神书啊,作者也是个大佬,写的巨好巨认真,小说里面主角考科举都是靠自己一点一点努力考上的,也没有大开金手指,关于科举的地方也非常的考据,真的强推这本书 游客2022-02-25回复那我推荐你去看五色龙章的《我在明朝考科举》里的主角受就是半途穿越考科举,但是是自己一步一步自己考的,然后还弄个模拟考,考前三四个月就开始准备,真就头悬梁锥刺股了。这种好歹还是从小一直在学院上学的,而且还属于好学院的榜上有名的,考科举倒也正常,如果是那种中途穿越自学去考科举就……还有那种盗用后世诗词就很恶心,这本书质量还是杠杠的,也没用踩平常的穿越文的雷看了好几篇这种现代人穿越回去参加科举成了状元的了,有点太过于容易了。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
-
南宋把守节拔高,程朱理学盛行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稳定统治,因为被别人按着打皇帝又不给力,只能洗脑士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皇帝是天下万民的爹你一定要孝顺;烈女不侍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别想着造反这是可耻的。对女性尤为压迫我就得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转移矛盾,就是虽然大家这么惨,但是还给男的留了压迫女性的地方。外族打不过,自身受压迫,就把女性绑在身边 游客2021-11-20回复北宋还好,南宋开始下滑的。诶,果然是文化越繁盛,男女越平等吗?宋朝女子是可以改嫁的,而且改嫁时男方必须退还全部嫁妆,当时律法明文规定。单说宋朝压迫女子是站不住脚的,整个封建社会都在压迫女性,最严重的是明清。北宋时期经济高度发达,人民比较富裕,中国第一个人口上亿的朝代。要推荐的书作者大都在作话里提过了,多了解一下北宋,你会爱上它。某程的意思是,饿死是小,失节为大但是宋代的经济是真的比较繁荣,比如最早的纸币(交子)、丝绸之路、海外商运。在财产方面女性还是有一定权利的,比如可以继承父亲的财产。但是什么情况下能继承就不一定了。记得有个故事是程朱理学的一个代表给朋友写信,说朋友和离的妹妹不守妇道,应该自尽保持自己的名节。就是,唐朝时候女性权利还稍微大一些,这里的权利特指“社会风气”。但是到了宋朝直至明清,理学越来越束缚女性,思想也越来越趋于“重男轻女”。直接的证据就是“贞节牌坊”和诗词歌赋,我们学习文言文和诗词时,宋之前女性大家挺多,传唱原因多样;宋之后就少有了,较多的反而是歌颂女性“贤良淑德”“贞节牌坊”。春秋战国时期更高更开放,地位下降都是从KZ开始的好吧ヽ(  ̄д ̄;)ノ还有他的继承人,程朱理学눈_눈可是宋朝。。就是女子地位骤降的开始啊 对比下唐朝 那才是真的权利高宋朝在我心里真是很矛盾的存在。国家被人当兔子随便薅毛也不带反抗的,冗官冗兵,重文轻武到了极致。但是君臣关系还一定程度上挺平等,百姓生活确实自由,经济繁荣,百姓可以说是自由的,女子的权利也挺高的。再看看明清,害,中央集权太厉害了,百姓变成奴隶了。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游客 的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