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101)
沈青越一派淡定,只有姜竹似乎是有点儿状况外,还冷着脸带着怒气瞪那名管事。
沈青越叫他写上名字,姜竹走过去,小声问他:“一定要写吗?”
沈青越也小声道:“嗯,先写,一会儿我跟你说。”
姜竹皱着眉把名字写上去,按了手印。
池远舟一瞧,嚯,这字看上似乎都是学自沈青越啊,顿时更感慨了。
他也痛快地签名按手印,一式两份文书,他快速扫二人一眼,将一份儿给了姜竹:“二位尽管放心,我池远舟一诺千金,答应的事绝不抵赖。”
姜竹迷茫地接过文书,又递给沈青越,这位池家少爷那表情简直莫名其妙。
一出屋子,姜竹:“你以后不要总说活不长,大夫说你情况挺好的。”
沈青越:“以防万一嘛,这种事谁说得准。”
姜竹:“好好治……”
“嗯,好好治,好好治,我不是在喝药吗?那么难喝我都喝了。”沈青越抬手搭他肩膀上,哥俩好似的揽着姜竹往外走,“我又没有亲人,万一我突然死了,该给我的钱我没分到我死不瞑目。”
姜竹:“……”
沈青越:“是吧?总之呢,你就当是我懒得动,签个名字方便你替我跑腿领钱就行了,你会昧掉我的钱吗?”
姜竹坚定地摇摇头。
沈青越:“这不就行了,写谁名字都一样。”
姜竹沉默了一会儿,点头:“嗯。”
站在稍远处的韶宗固内心在尖叫:别一样啊!那能一样吗!一样怎么不写我名字!!!你俩什么关系啊就一样!
他想问,又不知道怎么问。
这种事,他没什么立场管,又不能不管。
提醒提醒姜竹小心被骗吧……
沈青越都让姜竹替他写文书了……
他一路纠结,一路麻木地跟着拿文书当新识字教材的姜竹和沈青越往外走。
姜竹边走边念,遇到不认识的字还得停停等沈青越纠正,不过通篇念下来,竟然没多少不认识的字,韶宗固有些诧异。
他是什么时候认这么多字的?
“以后画了画都要给他们印吗?”
“只印长腿鸟。”
“那以后还能画扇子吗?”
“能啊,文书上又没写不能画。而且最快得十月后才能刻出一本儿来,慢的话得年底才能刻出来。”
“嗯。”
姜竹把文书重新还给沈青越。
沈青越看了看上面三个人的画押,轻轻笑了一声。
“怎么了?”
“没事。”就是这是他人生头一次靠自己签合同。
也是第一次这么夸自己的画。
大项目呢。
自己出书。
放在半年前还在家的时候,他连个封面设计的项目都拿不下来,出书,他想都不敢想。
其实他刚刚有点儿没底,也有点儿虚。
好在池远舟没看出来,顺利签完了。
揣着新鲜热乎的合同,沈青越暗暗舒了一口气。
不管能不能顺利印出来,到年底他都能先赚一笔缓解姜竹开荒要用的工钱了。
“咱们可以多雇几个人修梯田了。”
虽然他挺想尽早能印出来的,最好能八月九月赶在天气冷之前印出来,万一他冬天就死了,也能带一本儿进棺材。
然而雕版太耗时间了,池远舟不干。
想到这儿,沈青越连忙问一直落后他们几步的韶宗固:“三哥?”
跑神中的韶宗固连忙抬头:“嗯?”
“辛苦你大老远跑一趟。”
韶宗固:“没事没事。”
沈青越放开姜竹,走过来掏出文书问小声问他:“我们写这个官府认吗?用去官府做个登记、公证之类的吗?”
韶宗固微诧,没想到沈青越这么谨慎:“不用,有你……你们和池少爷的画押就行,池少爷人……”虽然缺心眼了点儿,但是人“挺守信用的。”
屋内,跟来的管事脸都快拉成茄子了,“我的少爷呀!你怎么也不和老爷商量商量就和人签好文书了?”
池远舟还沉浸在沈青越和姜竹的故事里呢,一听这话就不乐意了,声音压都没压住:“怎么?本少爷都多大人了?孩子都生俩了印本书还得问我爹?!”
还没走远的沈青越、姜竹和韶宗固诧异地回头往屋子看了看。
沈青越低声问:“我是要高了吗?”
韶宗固一脸复杂地点点头。
不得不说,在敢要价这方面,他还是挺佩服沈青越的。
什么都不懂,就敢狮子大开口。
沈青越乐了。
他是不太懂行情,但是……
他们少爷也自愿的啊!
他又没拿刀逼他。
“走走走,咱们看开荒去。”沈青越带头快步往外走,省得一会儿池远舟后悔了。
屋内管事苦哈哈道:“那您喊我进来和他谈,或者上铺子里找个管事来,再不然拖上一天,哪能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呢?”
那小子也忒敢要价了。
“什么不要润笔费要分利润,咱们家什么时候这么做过生意,您怎么就答应了呢?”
池远舟做成笔他自己挺看好挺喜欢的生意本来挺高兴,管事那表情让他有点儿犯嘀咕,现在他越听越不高兴,“文书都签了,你叫本少爷言而无信吗?”
“唉……那也不是。”管事叹气。
他也是看好这笔买卖的。
要不然也不会帮着写文书了。
就是吧。
他们怎么能叫个外人牵着鼻子走?
老爷知道了肯定得骂人。
问就是后悔。
早知道他今天就不跟少爷来了。
换谁来不好,非得是他。
池远舟往椅子上一靠:“行了不用说了,顶多亏几张雕版,不用你操心,亏了我不让府里垫钱,我找少夫人要。”
管事:“……”
他想了想,还是劝道:“要不您回去还是先别告诉少夫人了。”
省得又被赶去书房睡觉。
池远舟:“……”
路上韶宗固给沈青越补充这几天打听到的消息。
想要印书,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像沈青越这样找个书坊。
找书坊合作,大类上也分两种,一种是自己掏钱找书坊印,这种可以自己挑纸、挑墨,甚至挑刻板的工匠。等印好了送人、收藏,或者自己去卖,都行。
一种是像沈青越这样,给书坊稿子,别的就不管了,书坊印完要自己找书铺卖,还得提前给作者润笔费,亏赚都和作者无关。
这是最省力气的方式。
除了读书人们必看的书,还有广受欢迎的名家,一般只有话本子才用这种方式印,且若前头的书卖得好,后面润笔费还会涨价,若是能让书坊上门求稿,那润笔费就更高了。
韶宗固打听到,他们县里几家书坊给的润笔费最低的有几两,最高的有三千两。
沈青越诧异:“这么高?”
韶宗固低声道:“最高的那位,是我们邻县上一任县令爷化名写的。”
韶宗固的语气有点儿微妙,沈青越都捉摸不透这三千两到底是因为那位县令爷写得实在太好,还是这是变相送好处了。
姜竹更是停下来眼睛都瞪大了。
若是想要开书坊,那就麻烦了。
前朝对刊印管理非常严格。
不过大虞要宽松很多。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造纸和印刷技术进步了,成本降低,建国之初时朝廷还在全国收集过流散民间的隔代孤本,官营的书坊刊印了很多曾经已经断代的典籍,还统一了书院学生们科考用的经典教材。
不过不同的书院对经典的解读各不相同,范本统一了,批注本五花八门。
那些出名的大书院,几乎一个书院一个版本。
有钱的书院自己刊印注本,没条件自己开个书坊的则委托本地的书坊开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