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252)
这回进山可能是年前最后一次,他得和江宏明一起去。
今年的猎物他打算就进山收了,然后再看看村里谁家要杀猪,再买半扇猪找四伯母和会做熏肉的猎户帮他们做成肉干、腊肉、腊肠和熏肉。
去县城采买进山的东西时候多赶辆车,顺便把他们过冬的东西也一起置办一下。
到了进城那天,沈青越也一起去了。
没有孙毅成在,入冬前他得再到恩济堂号个脉,买些冬天可能用得上的常备药。
今年夏天他也喝了一个月药,家里也常年挂着马五后面从海康给他们捎来的药丸当香囊挂着,整个秋天他都没犯病,连感冒都没得。
不过冬天还是要小心些,一下雪,下山都不方便了,他们村没大夫,冬天又难免会风寒感冒。
有了去年的经验,无论沈青越囤药,还是姜竹他们采购东西,都比去年有条理多了。
布料、麻絮、丝絮、棉絮,防冻的香膏,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盐糖调料等等。
沿着街一样一样往车上搬。
他们每月来采购,常去的铺子都熟了,买东西又快又便宜。
月初刘三家有亲戚成婚,他回家喝喜酒了,布料店的伙计和姜竹他们也都熟,给他们推荐了不少划算的旧布,还有实惠的新布。
便宜些的旧布适合做冬衣被褥,应季的新布适合做外衣,过年穿新衣服充门面。
他们村干“民宿”的多了,今年好些要做新被子的人家,这些素色的旧布光他们村里就能消耗一半。
再加上有几户冬天要办喜事的人家要的红布,东西差不多就买齐了。
吕香梅也要给家俊缝喜被,沈青越给挑了两匹,一匹织花的,叫花团锦簇,一匹织喜鹊和碎花的,叫喜上眉梢,都是才运来的新布料,颜色很正,红彤彤的看着就喜庆,他们先拿回去给吕香梅挑,他们不用的卖也行,拿回来退也行。
沈青越和姜竹还到刘三开的裁缝铺去买了几身成衣。
姜竹长高了,肩背也比从前宽了,穿沈青越的衣服都开始有点儿不合身,迟早要做,干脆趁着来了一起买了算了。
单衣三身,冬衣三身,沈青越也各买了一身换着穿。
等采购完,他们装满了三辆车。
不过瓷器还没买,他们打算上码头买去。
江宏明听人说梨台镇好几家瓷器作坊这阵子在码头新盖的大房子里卖瓷器,很便宜,他们想去看看。
沈青越一听就知道说的是展馆那儿,只是最近姜竹忙着书院的事都没怎么往码头去送药,他们俩还不知道那边建成什么模样了呢。
他也挺好奇的,想去看看。
要是县令给他们留了地方,将来那也有他们家店铺了。
晚上到家,沈青越还问姜竹:“如果码头开个铺子卖咱们作坊的东西还有山货什么的,你觉得让谁去当掌柜比较合适?”
姜竹:“咱们俩不去吗?”
沈青越:“开头去看看,后面不去,要是咱们得一直去,那我还不如把摊子扔给池远舟代管呢。”
姜竹笑,想了想:“那……家俊?”
“我也想到家俊了。”家俊是肯定值得信任的,对他们要卖的东西也熟悉。
除了他们家的东西,姜竹四伯家肉干、走马灯、村里小姑娘们打的络子都能在码头卖。
家俊甚至每天能带些他们家的豆腐、豆皮什么的到码头卖给做吃食买卖的小铺子。
就是姜家村到码头不近,天天来回跑也挺辛苦的。
而且家俊明年春天还要成婚呢。
沈青越:“池远舟说最晚年前那边就能用了,家俊还得准备成婚的事,能有空吗?”
姜竹:“我问问他吧。”
沈青越点头。
其实姜树是个好人选,奈何姜树现在去当了官差。
若是家俊不能去,他们就得问问姜竹另外的几个堂哥了。
沈青越:“明天咱们叫上家俊一起去看看吧。”
“嗯。”
第二天一早他们叫上家俊出发。
家俊路上还在操心他走了作坊的竹子不够用可怎么办。
然而到了码头,他就被占地十来亩的展馆惊得顾不上竹子了。
“这是啥?!宝峰什么时候有这么大的房子了?!”
第173章 码头
看到了实物, 沈青越也很震撼。
确实好大啊!
还是沿着江,从码头一路延伸出去的。
宝峰码头本来就没多大, 这么一盖,感觉这一个展馆就快占了半个码头了。
这可是没机械的古代,所有砖石木料都靠人和牲口运,弄这么大的工程相当需要魄力了。
他们走过去,展馆也还没完工,靠近旧有码头这儿已经建好了, 但往东延长出去的部分还在上梁扣瓦,最东侧似乎墙都还在修着,施工的木匠、泥瓦匠热火朝天的还在忙,沈青越披风都披上了, 那些工匠有人还打着赤膊干活儿。
两米多高的“宝峰欢迎你”已经竖到店前了,面向清川江的窗户都开着, 挂的大幡子像彩旗似的迎风招展, 说好要低调呢, 结果成品比他概念图用的酒旗、幡子和彩旗更大, 被风吹起来招摇又漂亮。
透过朝码头方向开的门窗, 能看到展馆里面摊位还不多, 除了卖瓷器的, 才只有几个免费的茶水摊, 有些看打扮像是船夫的人在吃饭, 其余地方暂时都被卖瓷器的占据了。
瓷器摊从展馆内摆到展馆外, 有不少货郎打扮的小贩儿在挑, 还有些挎着篮子来挑的,应该是附近的村民。
码头停了不少小船,看上去都是宝峰县或者邻县的, 正一捆一捆往船上搬瓷器。
姜竹他们也过去看。
先前沈青越和姜竹在码头采风时候就听瓷器商说过宝峰的陶瓷都出自梨台镇,那会儿他们还没什么概念,这会儿一瞧,小到茶杯盘碟,油灯小盏,酒杯酒盅,大到水缸米缸,真是应有尽有。
不过逛下来,在外面摆摊的,各家东西大同小异,都是常见实用的款式,连盘碟内外绘制的图案都类似。
展馆内的则有档次更高些的,品类也更齐全,还有不少茶具类的小件和漂亮摆件。
可能是因为宝峰流行茶市,茶具的做工明显比其他东西精细,沈青越没忍住又挑了两套茶具,然后可怜巴巴地问姜竹:“你觉得哪套好看?”
没等姜竹说呢,他自己就先说了:“我想这套喝茶,这套冬天泡姜茶,省得混用了串味儿。”
姜竹:“那就都买吧。”正好家里有套茶具送给赵先生用了,还有一套石生和赵舒云玩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
逛到又一个摊子时,沈青越又要买一套炖梨时候用的汤盅。
说什么有盖保温,那个盖能保几刻的温?
他们俩要两个,赵先生、赵舒云要两个,石生家业常上山玩也要有,万一要招待客人也要用。
最后汤盅买了十个。
家俊看得眼角直抽,心说用碗喝梨汤是犯法吗?
还有刚刚那茶具,人家卖茶具的老板自己都说了,他们家瓷烧得好,不会串味儿,沈先生非要买两套。
他小叔毫无定性,所有参考意见只有一个——同意,买,都买。
沈青越还看上了一对瓷器摆件,一对白瓷兔子。
家俊想起了去年过年他们买回去那个水缸,说了要养鱼呢,一年过去了,一条鱼没养,摆在客厅尽给沈先生舀水研墨了。
逛着逛着他们还听见有人说他们那儿各家作坊老师傅都去做茶具了,学徒做碗碟,就他们家作坊他爹和他爷爷还在做碗碟,他们家的碗比别家都匀称好用。
沈青越听着声就找过去了,他们凑过去看了看,果然,同样是素色的饭碗,这家摊子上的碗胚端正形好,釉上得也匀而细,没有突然秃了一块儿釉的情况。
他们又里外摊子都逛了逛,还是决定回这家摊子买。
整个码头碗碟价格都是大差不差的,只是别的摊子要的多可以讲价,他们家要多少都不讲价。
他们一口气要了二十捆,这边的碗都是稻草编绳二十个一摞捆起来,每个碗间都垫着稻草防磕碰,二十捆有四百个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