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同人耽美>

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170)

作者:饼好吃 时间:2024-05-10 08:44 标签:无CP 系统 直播 宫廷侯爵 轻松 历史衍生 古代幻想

  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后,朱元璋被封为吴国公,此时的他虽然拥兵十万,但是地盘不算大,最重要的是还四面环敌。
  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面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也就等于和同样是红巾军的朱元璋敌视,反正不是一伙的。
  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虽然强大,但是又没有到可以一下子就吞并朱元璋的地步,这样一来,朱元璋就有周转和发展的机会。
  而此时的朱元璋也就完成“高筑墙”的部署,有了合适的地盘,接下来自然就是“广积粮”。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他采取屯田制,对滴,就是每逢乱世就会出场的屯田制,可有用了。
  此外,朱元璋又颁布各项减轻民众负担,又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不过几年工夫,就府库充盈,军粮充足,赢得民心。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李一嘀咕道:“朱元璋这个人吧,你说他厉害确实非常厉害,但是他身上又有着出身带来的限制。
  古代百姓对当官的看法很片面,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当官有出息赚大钱,另一方面对来地方上任的官员要求很低,那就是不剥削他们就是好官了,如果真的为百姓做点实事的,那就是大大的好官。
  是既羡慕又带有偏见的。
  而王朝末期的话,大家只会普遍看见贪官污吏成片,这种想法也体现在朱元璋身上,并且对他以后的执政影响非常深远。
  同样的,朱元璋也因此对文人是存在看法的。
  他知道治理天下离不开文人帮助,因此他对当朝的这些文人还是比较尊敬的,但是与此同时,对于高高在上的孔孟就很不感冒了,而且是他们的思想还和君权产生矛盾的时候,尤其是孟子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想要皇帝专权的朱元璋那是大大的不和。
  而文人尊孔孟比尊敬他还重,他能开心吗?
  在皇帝眼里那就是天老大地老二自己老三,孔孟排自己后,可别人不这样想,所以朱元璋很生气。
  他数次试图削弱孔孟的地位和影响力,但都遭到激烈反对。
  之后还把孟子撤出孔庙,一句话,我去你大爷的!“李一狠狠骂道,这个有点不能忍。
  “后来虽然迫于压力把孟子搬回去,在这之后朱元璋也休战老久,但是洪武二十七年又开始作。
  朱元璋命人对《孟子》进行删节,最终删掉了《尽心篇》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离娄篇》“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一章;“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以及类似的“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八十五条让朱元璋十分反感的内容。
  之后朱元璋又下令,规定“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一以圣贤中正之学(指《孟子节文》这部书)为本。
  此外,还有孔子的后人,也让他们专心供着自己的祖宗,“养之以禄而不任之以事”,意思就是以后的衍圣公不需要做官,负责好祭祀祖宗就行了,要知道以前孔家历代的衍圣公基本在朝中都会担任个职务,也是自朱元璋这时候起,衍圣公便失去了官职。
  朱元璋动不了孔孟的位置,就一点点削弱他们的影响力,自己手动删减孟子的思想……”
  李一无语道:“虽然我也不赞同神话他们,也确实没必要一直供着孔子的后人,但是删减《孟子》就过分了哈。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思想哪里不对了?不但很对,还应该大力宣扬呢!皇帝不好好做皇帝,那就干掉换人!
  整天就知道集权,集权个屁,以为后代各个都天纵之资,英明神武啊,真要这样,也不会有改朝换代的事情了。
  有能力的皇帝手握大权还好,没能力就应该放权给能干的臣子,实在不行该亡国就亡国,没霍霍百姓好吧。
  什么乱七八糟的,也不想想,真的厉害的皇帝就是被架空也能自己夺回权利,哪里需要前人去费尽心思谋划,没能力的皇帝,说句实话,对天下来说,换个有能力的皇帝才好呢。
  总之,在这一点上,我只想对老朱说:hei tu。“】
  朱元璋脸色有点黑,他闷不吭声,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有错。


第123章
  李世民叹息道:“君舟民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此良言也。”
  嬴政淡淡道:“后世以儒家为主,孔孟都被奉为圣人?”随即他冷淡道:“孔孟一贯主张法先王,呵。”
  嬴政自认功过三皇德盖五帝,而孔孟却总想恢复周礼,效仿古人,光是这一点就令嬴政不悦。
  “朕倒是还欣赏荀况一点。”虽然只是相对的,但是不管怎么说,荀况能教出李斯韩非这两个嬴政都十分欣赏的人才就可以看出荀况的思想还是更有可取之处的。
  刘彻摸了摸下巴,儒家的地位居然高到连皇帝都奈何不了?
  他虽然用了一下儒家,但是也没有想要抬儒家到这个份啊。
  刘彻想起董仲舒,“啧”了一声,儒家是真的有心,不怪成为大赢家。
  【“骂了一顿老朱,果然神清气爽了很多,明明前半生干得非常好,怎么当了皇帝之后老是喜欢出骚操作呢,这果然人无完人,都是偏科生是吗?”李一纳闷道。
  “啧,果然还是我们永乐大帝更好。”李一暗戳戳的拉踩一下,不好意思,爹和儿子,她更喜欢儿子多一点,不过反正都是他老朱家的皇帝,相信老朱一定不介意她小小的偏心。】
  朱元璋表示非常介意,儿子也不能这么占他便宜。
  又狠狠蹬了少年朱棣一眼,朱棣顿时垮下脸,躲到他可靠的太子哥哥身后。
  朱标无奈的笑了笑,“爹,咱有过则改,被言官说的时候生气也是生气,但是这也是为了国家好,您把天幕当成言官就是。
  朱元璋眨眨眼,可不是,这股心肌梗又没办法的感觉,难怪这么熟悉……
  李世民表示小巫见大巫了吧,真正的大喷子你还没去见过呢。
  【“说起来朱元璋的运气也非常好,开国功臣中好几个大将都是他老家人,去招兵就轻松到手,其中最有名就是徐达,这也算是自带UR卡了吧,还有常遇春那是他自己找上门的,啧啧啧,这要不他说他自己是天命呢。”李一玩味道。】
  朱元璋却回忆往昔,幽幽一叹,一帮老兄弟,他也不想做得太过分,可是啊,有些人却变了,变得不一样了。
  做的越来越过分,手也伸的越来越长,呵呵。
  这有功的他也封赏了,翻篇了,要是再不识抬举,那就是别怪他心狠手辣了,为了大局,也就只能请他们去死一死了。朱元璋幽幽想到。
  【“消灭陈友谅之后,朱元璋成为吴王,离皇帝又进了一步,而他的步伐也没有停下,反而再接再厉,统一江南地区。
  1367年,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
  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
  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蒙元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
  他的部署非常完美,北伐大军按计而行。
  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梁,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
  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