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同人耽美>

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200)

作者:饼好吃 时间:2024-05-10 08:44 标签:无CP 系统 直播 宫廷侯爵 轻松 历史衍生 古代幻想

  而长平之战就更别说了,赵国差点就没了,那是时候的赵国可还是很强大的,还拥有蔺相如和廉颇这样的名臣名将,而当时善用人才的赵王也就可想而知了,差不到哪里去。
  所以到长平之战,虽然换了个不咋地的赵王,但是赵国此时可还是根基稳固的很,廉颇等人也还在,很能打的。
  这样的赵国是足以和秦国打得有来有往的强国。”
  “也正因为赵国强大,,所以当时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也要耗时三年。
  最后到了决战时刻,白起搞出长平之战才算完事。”
  “赵国的棘手程度从这个耗时还有双方不断投入的精力和兵力就可以看得出来。
  而且因为当时赵国主将是廉颇,更加难打,逼得秦国不得不从赵国内部下手,最后把廉颇调走才有可趁之机。
  毕竟廉颇这样的经验丰富的老将,如果一心守城,那真的很难拿攻破。”
  “而廉颇一走,秦国就知道机会来了,马上换上白起,这一战还诞生一个很有名的词语,那就是纸上谈兵,来自赵括。
  谁也不知道赵括是真的有才华还是真是纸上谈兵,但是他一出道就遇上白起,嗯,怎么说呢,名将果然是天生的吧。
  因为到了战场之上,谁也不会给你时间让你一点点成长,比如卫青霍去病,一出战就大胜,他们也没有经验,但是赢了就是赢了,输了就是输了。
  诚然拿他们的对手来对比赵括的对手白起对赵括很不友好。
  但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何况,赵括的败不是小败,而是史无前例的惨败,以至于这一战在历史上被记下重重一笔。”
  “耗时三年都没有结果的秦赵之战,在双方都换将后,在六个月内就分出了结果,这到底是白起太强还是赵括太弱呢?答案无所谓。
  彼时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七月,赵括统率二十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并且一改作战风格,主动出击。
  白起知道赵括进攻后,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知道秦国已经暗地里用白起换下了王龁,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秦军的营垒。
  这时候白起命令一支两万多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之后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
  赵军数战不利,赵括发现已经中计被围,被迫下令全军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择机突围。”
  “而这个时候,嬴稷再次展示自己作为一代雄主的魄力,他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
  这简直和傻逼的赵王形成鲜明的对比好吧,虽然后面他自己也做了傻逼事情......但好歹他脑子短路的时候是秦国已经获取战果后了。“李一吐槽。】
  嬴稷有点怨念,这种时候,说他的英姿就好了嘛,多余的说出来干嘛。
  【“总之到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大量赵军士兵或饿死或因突围不成而死亡,士兵们开始相互残杀为食。
  赵括试图自救过,他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
  于是,赵括决定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失败并被秦军乱箭射死。
  他死在这个时候其实倒也是个不错的结局,至少不用知道后面的惨剧。“】
  许多人都知道长平之战最后的结果,已经有人不忍的摇头,想要避开这一段。
  【“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且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剩下的士兵终于不得不向投降。”
  “至此,秦赵这一倾国之战输赢已成定局。”
  “可真正的不得不说的结尾来了,面对这么庞大数量是士兵,
  白起道:“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命令军队将赵国降军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及赵上党民众四十多万人,赵国家家带丧。”
  “至此,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
  要不是赢小米后面拖后腿,七国在当时就已经可以宣告为六国了。当然,如果秦国愿意,当时变成三四国也是可以的。”
  李一没什么兴致道:“在始皇帝以前,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大魔王,所以战绩是很彪悍的啦。”
  “而白起的这一份的战绩也是足以笑傲所有的战国同僚了,堪称前无古人了。”】
  白起被夸,却笑不出来。
  长平之战后,天下谁人不恐惧武安君白起呢。
  杀神,那真是杀得血流成河的魔神。
  【“很多人都讨论过,赵国的降兵真的非杀不可吗?”
  “以我浅薄的见解来说,是该杀的。
  囚禁的话没有那么多粮食,是真的养不起,而且看管也是一个难题;
  放回去的话很快赵国又可以了招兵组建军队,然后下次打继续对秦军造成巨大困扰。而且战争的本质就是为了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放根本就行不通。
  那么可不可以归降秦国吗?很难,因为这些士兵的家人都在赵国,他们生长于赵国,将他们留在秦国充军,会影响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也会成为秦国的隐患,若这些人一旦发生叛乱,会给秦国制造很大的麻烦;成为俘虏做苦力,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人真的太多了,是以十万计的,太难看管了。
  而在这样的两难情况下,似乎唯有杀了才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还有一个很根本利益的问题,那就是秦国的军功制。
  当时秦人都踊跃从军,就是为了杀敌获取军功。
  而军功制一般是按人头算的。
  这是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残酷在于,秦国士兵的功劳,必须拿赵国士兵的人头来换。
  砍下来的人头才是军功,没有砍下来的算吗?怎么算呢?
  长平之战几十万赵军战死过半,却也带给了秦人许多的伤亡。
  死去的袍泽对于每个活着的人来讲要么是兄弟或父子,要么是乡里或同宗,对手的放弃抵抗并不能令他们平静。
  对于白起来讲,战俘的去留对他的功劳没有任何影响。
  对于士卒则截然不同,将战俘放走显然是不可能的,留着一来浪费粮食,二十多万份战功也将凭空蒸发。
  所以,唯有下令士兵亲手砍下赵人的脑袋,“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的奖励方案才能依法实施,从而达到士兵都获得利益,或是抵罪或是晋功。”
  “所以,最后摆在白起面前的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杀,而且还不能是秦王下令杀,而是白起自己的主张。”
  “把难题丢给上级那显然是不准备干了,白起当然不会做出这么脑残的事情,于是他果断下令,从此人屠之名响彻天地间。”】
  王翦摇头,他的前辈比他可难多了。
  嗯,还是自家陛下好。王翦笑眯眯的想。
  【李一长长叹了口气,无论怎么说,那么多生命……实在让人不得不介怀。
  正因为死得太多了,所以才在千百年后依然有无数人争论该杀不杀的问题。
  当生命成为一个直观的数量,那是多令人恐惧的事情啊。
  李一摇头道:“说起来长平之战时,白起年纪不小了,可是老而弥坚就是他这样的吧。
  “这一场他晚年指挥的长平之战,彻底打败了当年可以独立和秦国一战的赵国,使得秦国从此天下无敌手,为秦始皇后来一统六国扫平了障碍。
  但是白起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场他晚年主持的杰出战役,也为他的生命敲响了丧钟。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