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同人耽美>

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286)

作者:饼好吃 时间:2024-05-10 08:44 标签:无CP 系统 直播 宫廷侯爵 轻松 历史衍生 古代幻想

  只让人看了不禁想感叹惨,好惨,真的太惨了。“三吏三别属实有点沉重,于是李一忍不住就想皮一下。】


第252章
  杜甫抿嘴,情绪有些低落。
  “太白兄,你说陛下他……”还能改好吗?
  不止杜甫犹疑,大唐很多人都在犹疑,在天幕出现以前,他们以为出现一位圣君明君,他让大唐繁荣强大,开创盛世。
  他们以为这又是一位“太宗陛下”,他们歌颂他,赞美他,爱戴他。
  无数能人志士渴望入仕,报效朝廷,一展抱负,和这位“太宗陛下”来一段君臣佳话。
  这本该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时代,是该成为千年后也为之赞叹不已的盛世。
  可最后,也是他们心中的圣君毁了这一切,毁了所有人的希冀和幻想。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勉强的笑了下,好像不可能了。
  诚然一切还没有发生,安史之乱可以提前杜绝,可是真的还能相信他们的皇帝陛下吗?
  【李一不知道自己打击了多少唐玄宗时期的人杰的心灵。
  她心戚戚道:“不知道多少人第一次读三吏三别能完整读完,反正我是不能的。”她的同理心比较强,总是容易感同身受,所以是真的对三吏三别望而却步了很久。
  “三吏三别都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而安史之乱也是杜甫风格转变的时期,在杜甫三十五岁以前,他读书游历,当时正当开元盛世,而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可以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其实这一时间的杜甫的诗歌也如很多盛唐时期的诗人一样是昂然向上,充满自信的,就如同我前面说的,他前期和后期真的很有割裂感,不看作名根本不知道那是杜甫写的。
  可是杜甫比其他人更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能看见盛世,也能看见盛世之下的黑暗,并且直视面对,而不是逃避当做不存在。”
  “而更难得的是在这之后,他的人生就不断的下坠,可是身处困境的他不但没有怨天尤人,反而看见了底层百姓的苦难,反而有了更伟大的理想。”
  “天宝十四年,那是安史之乱的前夜,朝廷终于给杜甫授予了河西卫这样的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官职,朝廷又将他改任右卫帅府兵曹参军。
  此时的杜甫已经四十四岁了,他来到长安夜十年有余,一无所成,为了生计,杜甫只得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但就在杜甫的生活,眼看有点转机时,噩耗却接踵而至。
  当他去凤仙接妻儿时,刚进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是自己的小儿子已经饿死了。
  丧子之痛加上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他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所愧为人父,无食之夭折。岂知秋何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锌,平人固骚屑。”
  “说不出内心里多么惭愧,做父亲的人,竟然没本事养活孩子。谁能想到今年的秋收还算不错的呢,可哪怕是这样的好收成穷苦人家却仍然弄不到饭吃!
  我好歹是个官,既不服兵役,又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还免不了这样悲惨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又该怎么过?
  想想失去土地的农民已经是倾家荡产,想想远守边防的士兵岂不是缺吃少穿。”
  李一叹息,“杜甫在诗中写道自己还是个官吏,儿子却都被饿死了,那老百姓们又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呢?”
  “这就是杜甫,虽然人生艰难,可是他想的却不是自己的难,可是看见更多人的难。”
  李一幽幽一叹,那时候百姓的日子就已经那么难,安史之乱又要怎么活呢?
  “而在经历丧子之痛后,杜甫迎来了更大的悲剧,安史之乱爆发了,也就是这时候他写了春望。”
  “在安史之乱的这段时期里,他走过很多地方,看见很多事情,于是有了三吏三别。”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安史之乱后杜甫的风格才彻底转变,但是在此之前他就已经写下过类似风格的作品了。”讲道这里,才算是捋清杜甫诗文转变。
  “天宝十年,杜甫看到朝廷为征伐难招而抓壮丁时,他写下了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李一情绪有点波动,她沉重道:“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说起来这一战在《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说是大败敌军,可是李一脸上却浮起一个冷笑,“可根据记录显示,当时唐军明明是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而杨国忠为了掩饰鲜于仲通战败的事情,仍然对唐玄宗说是打赢了。
  据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征募士兵,人们不愿去,于是就派人抓去军队,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父母妻儿都哭作一片在后面追赶。”
  李一心头一梗,酸涩道:“这一去也许就是天人相隔,说是生离死别也不为过。”
  “道旁过者问行人,”她闭了闭眼睛,“行人回答道:
  有人十五岁就到北方驻防,四十岁又被派到河西去营田。走时还年少,里长替他缠头巾,归来时头发已白却又要去戍边。
  边疆的战士已经血流成河,而皇上扩张领土没有穷尽。
  你没听说华山东边二百里州,千村万寨野草丛生,耕地都已经荒芜了。即使有健壮妇人来耕种,田里庄稼依然东倒西歪不成行。即使关中兵能吃苦耐鏖战,但被人驱遣着和鸡狗没有两样。
  可是征夫怎敢诉说苦怨,今年冬天关西兵还要继续打仗不休整。可是县官已经在催租了,可租税又要从哪里出呢?”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百姓都说生儿不如生女好,女儿还能嫁到街坊四邻处,儿子只能丧命沙场。”
  李一一字一句道: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你没看见在那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白骨遍野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那里的新鬼含冤旧鬼痛哭,阴天冷雨凄惨哀叫声不断。“】
  触目惊心,闻之悲切。
  杜甫忍不住深呼吸一口气,可是那心中的郁气却始终不得而出,一时之间只觉得悲哀。
  【“道傍过者”即过路人,可哪里有什么过路人,说的其实就是杜甫自己,杜甫亲眼目睹这一凄惨场面,亲耳听见了这些悲切言辞,为此痛心焦虑。“李一幽幽道:“可惜那时候没人能看见杜甫的诗,哪怕看见了也不在意也不足以改变什么。”
  她郁郁道:“这一首《兵车行》可以说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所推崇,不但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在写作上,也没有沿用乐府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无论是立意还是手法都堪称一绝。”可这些在当时都没有用。】
  “诗写得再好又有何用。”上面的人看不见,百姓该痛苦还是继续痛苦,他除了记录这些,也做不了什么。
  “没有人会说纪录历史没有用。”李白豪饮一瓶酒,才猛地拍桌而且,“所以子美,你将这些写成诗流传下去,自然是有用的。”
  历史怎么会没有意义呢?
  【“杜甫的诗在当时无人关注,在后世名震古今,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读杜甫的诗。”李一顿了顿,“我们不歌颂苦难,但是我们要记住苦难,不要重蹈覆辙。”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