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同人耽美>

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227)

作者:饼好吃 时间:2024-05-10 08:44 标签:无CP 系统 直播 宫廷侯爵 轻松 历史衍生 古代幻想

  王安石一板一眼的想:那是两码事!
  【“总之,宋神宗还是很给王安石这个老搭档面子的,由于王安石的求情,最后苏轼的结局是流放黄州。
  后来苏轼特意绕道江宁拜访王安石,在江宁他与已经闲赋的王安石诗酒唱和,足足待了一个多月。
  后来苏轼写下:“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十年已觉迟。”
  这首诗简直是王苏二人友情的见证好吧,在他们身上简直体现一个士人应有的高风亮节。哪怕政见不同,那些年你弹劾过我,我骂过你,但都不过是出于公事罢了。
  公归公,私归私,哪怕政治的不同意见也不能阻止私底下的欣赏。
  后来两人都落魄了,可是苏轼出事,王安石依然为冒险他求情,而苏轼去看望他时,也满怀希望他“未病时”,那真的是满满的祝福。”
  “两人一相处,那真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好吧。
  王安石希望苏轼在江宁买地,与自己卜邻而居;苏轼觉得自己与王安石相知恨晚,没有早点追随。
  这叫什么,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啊。“】
  苏轼有点脸色已经柔和下来了,“什么嘛,好好的朋友见面,这李一姑娘说得真是。”他好气又好笑,想起王公,却忍不住点头,“那确实是高风亮节之人。”
  不同时间线的王安石轻哼一声,没有早点跟随,那这次记得赶早。
  他傲娇的想。
  【“可惜这一次看望后没两年王安石就过世了。
  不过后来明代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卷三写下“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
  在小说家的笔下,这段文人之间的友谊,终究还是大团圆结局了。”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在冯梦龙笔下王苏的故事简直可有意思极了。
  比如写王安石曾经迷上了研究汉字,经常把汉字拿过来做拆解、释义。王安石说“波”是水的皮,苏轼怼:那“滑”字是什么?水的骨?
  苏轼:“你那么会解释,你来说说这个牛和鹿谁壮?牛壮。牛和鹿谁跑得快?鹿跑得快。那为什么三个牛组成的“犇”字却是跑得快的意思,而三个鹿字组成的‘麤’字却是粗壮的意思呢?”
  王安石说得无言以对,直接气走。”
  “还有,苏东坡从湖州刺史任上回到京城,一日去拜访王安石,等待时分瞥见书桌上放着未干的笔墨,还有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
  诗句云:“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里想:菊花开在深秋,最能耐久,至死并不落瓣,怎么能说“吹落黄花满地金”?
  于是他提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等苏东坡走后,王安石见书稿被人续完,便猜到一定是苏东坡所续,再一看诗句,顿时呵呵笑了,都说菊花落瓣你不信,不信还反而来说教我。
  于是秉持让苏轼知道什么叫做实践出真知,到了明日早朝,王安石上奏将苏东坡外放到黄州做团练副使。”
  “苏东坡到了黄州,一日秋风过后,苏东坡拉上好友陈季常一起去后院观赏菊花。
  他们来到后院一看,苏东坡登时目瞪口呆:满地铺满金菊花片,哪里是他印象中的不落瓣的菊花?
  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同样是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的区分,而这黄州菊花就是落瓣的。
  这一么一看,是他见识浅薄还妄自尊大了。
  苏轼是错了就改的人,后来回京他就找机会探访王安石,并对当初错题菊花诗一事致歉。
  王安石又问了苏东坡许多事,觉得他见识长了,人品也磨练得谦虚踏实了,于是又奏禀让他回京担任翰林学士。”
  “怎么样,有没有觉得两个人之间的相处很有意思,冯梦龙简直太懂了好吧。
  王安石年长苏轼十几岁,两人之间有种亦师亦友的感觉,王安石对苏轼是怜惜其才又看不过其浮躁,于是总想打磨他。
  而苏轼知道好歹,两个人最后都理解彼此呜呜呜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吗?这朋友之谊不比什么都好磕嘛。”
  李一激动完后还是解释一下,“其实菊花这事也并不是苏轼的错,时人对菊花普遍都是这种认识。”
  “同样是宋朝时期,诗人郑思肖就写下过一首很有名的咏菊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丛,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由此可见大众对菊花的认知都是如此,所以才一向被文人诗人所喜爱引用,以花明志,却不知道有个地方有一种菊花它就是落地的。”
  “嗯,这里没有任何贬义的意思,就是单纯就事论事哈。”李一很有生存欲望的补充一句。
  “所以故事里苏轼以普世的大众思维来说是问题不大的,就是有点好为人师,还去给人家王安石补诗句,嗯,这王安石不给他点教训都说不过去了哈哈。”】
  苏轼挠挠头,嘟囔一句:“那确实以前都没有见过啊。”所以他才想纠正一下,嘿嘿直接丢人了吧。
  再一想,这就是个后人写的故事,和他没有关系,还好还好。苏轼拍拍胸口,幸亏不是真的,那不得丢脸了。
  郑思肖也觉得有点尴尬,这么一说,他还引用错了?
  没事没事,天幕都说了这是普世大众的观念,不能怪他。
  冯梦龙倒是很惊喜,自己居然上了天幕,这意味着什么,流芳百世啊!
  他抱着自己写的《警世通言》宝贝的亲了一口,通俗文学也有春天嘛。
  友人:你怎么没有写写我们之间的故事.jpg


第186章
  【“从这些故事其实也可以看出王安石的品性了,他的性格是如此的分明,或许他不像苏轼那么纯粹,但是他显然是个有节操、有底线的政治家、变法者。”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倘若只求功名利禄,那他的路也就不会那么难走了。”
  “哪怕不违背本心,只是成为一个有所作为又不那么另类的能官,他也可以轻易做到。”
  “可是这些都不是王安石的所求。”
  “他的志向远比这些都要高远,他想要拯救这个不断下坠的国家,他想要的是变法图强!”】
  宋神宗手放在大腿上轻拍着,变法他所愿也,然而前路艰难,王卿失败了,也意味着他也失败了。
  他眼神闪烁,神色莫名,难道他大宋真的要一直靠苟且偷安吗?
  【“有一句著名的警句可以为王安石做注,也为历代变法者作注。”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商鞅忍不住喝彩:“好一个三不足,道尽我辈之意。”
  张居正颔首:“我辈中人当如是,王荆公可惜了。”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象的变异不值得害怕,旧的传统不能作为依据,流言蜚语用不着去顾虑。”
  “主打一个大胆改革创新就对了。”】
  李一一张口就把气氛给弄没了,王安石无奈笑了笑。
  【“关于三不足是不是王安石提出的尚且不明,也有说是反对者对其思想言论的概括,或者说是他们安给王安石的“罪名”。”
  “有人好奇这怎么会变成罪名呢?因为孔子曾过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而这三不足不就是和孔子反着来的嘛,在儒家当道,孔子之言就是至理名言的时代,任何叛逆者都是罪人。”
  “所以后人考据说这是当时旧派给变法的王安石安的罪名也就有了一定的道理。”
  “但人说话和当时的情形是有极大的关系,孔子说三畏是要人怀有敬畏之心,不能随心所欲,这样的人是很危险的,而有此敬畏的人才能成为君子。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