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同人耽美>

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255)

作者:饼好吃 时间:2024-05-10 08:44 标签:无CP 系统 直播 宫廷侯爵 轻松 历史衍生 古代幻想

  何况,这还并不是一个安稳的时代。
  赵匡胤能轻而易举的篡位成功,不就是因为人心浮动,而年幼的君王不足以给大家信心和安定吗?“】


第217章
  【“宋朝赫赫有名的金匮之盟不就是因为担心幼子登基,被篡国才出现的嘛。
  《宋史·杜太后传》记载:太后问太祖:“你知道你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
  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藏在金匮,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意思即传位于弟赵光义,这就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
  “这里不讨论金匮之盟的真假和争议,但是由此却可以得出结论,当时的局势给不了一个稚童成长为合格君王的时间,所以哪怕赵匡胤建立宋朝,膝下也有子嗣,可是也让人担心他要是和好兄弟柴荣一样突然死了,儿子还不足以掌握大局的情况发生,于是有了兄传弟的说法。”
  李一及时刹车,“宋朝高层都有这个担忧,何况处于更加混乱的时期的周国,孤儿寡母如何能掌控这个国家呢?”
  “说这个当然不是为了替赵匡胤洗白,毕竟他确实就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还是对他不薄的好兄弟的家眷。”
  “为臣不忠,为友不义,赵匡胤被骂属实活该。”李一也狠狠吐槽一句。】
  赵匡胤好歹也是当皇帝的人,怎么可能为此羞愧,再说了,就如同天幕自己说的,孤儿寡母的如何撑得起偌大的国家。
  于私他确实有愧,但是对天下百姓来说,他也能称得上有功吧?
  【“但私德虽然有亏,大义却无损。”李一正色道:“赵匡胤一生致力于统一华夏大地,平定叛乱后,他经过两年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准备,确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决策,决心通过战争创造统一局面。
  建隆三年,赵匡胤一面部署兵力守卫西、北边境,防止辽国、北汉南下进攻;一面选择荆、湖为突破口,挥师南下,准备开始统一战争。
  隔年,宋军攻占江陵城,拿下荆南,而后水陆并进,突破三江口,缴获战船七百艘,占领岳州。
  至三月,占领朗州,周保权被俘,湖南遂平。”
  李一道:“此时此刻,天下大势已然在宋,我们可以看见,不到一年时间,宋军就取得了西逼后蜀,东胁南唐,南可直取南汉的有利地位。”
  “乾德二年十一月,赵匡胤命分兵两路,齐头并进,两路大军势如破竹,直逼成都,国主孟昶举城投降,后蜀灭亡。
  荆湖、后蜀灭亡后,南唐、吴越臣服,愿为附属国,这时候只有南汉皇帝刘鋹拒绝附宋。
  是以,开宝三年赵匡胤出兵攻打南汉,隔年南汉灭亡。”
  “此时,大宋的版图上只剩下南唐了,哪怕南唐表现的很没有威胁力,可是也改变不了南唐依然还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的事实。
  南唐后主李煜很有名,他的诗词大家应该听过,其人被誉为千古词帝。
  不考虑他作为皇帝的一面,他本人在诗词一道确实惊才绝艳,嗯,我还蛮喜欢他的词的,尤其在在后期他经历了国破为虏的重大变故后,他的词作迸发出深刻的感人力量。”
  李一有点不好意思,并且委婉道:“我更喜欢他后期的词,嗯,感觉有点罪恶。”】
  赵匡胤:……嗯,怎么说呢,不愧是天幕,扎心的话肯定一扎一个准。
  李煜:谢谢,还是别喜欢了吧。【ε(┬┬﹏┬┬)3】
  【“当然,南唐灭亡大家都知道了,毕竟南唐的战力是真的一般。
  李煜不是没有试图垂死挣扎,但是遗憾的是,没用。一年时间,足够宋朝的军队攻下南唐了。“不管怎么说,李一肯定还是赞同统一的,所以虽然很喜欢李煜的词,但是李一还是......更适合当一个词人。
  “如果说在诗词一道李煜可问鼎巅峰,那么在做皇帝上,他就远远不如了。”
  “时代的浪潮是如此无情,五代十国该落幕了。”
  李一转回正题,“遗憾的是,攻灭南唐就是赵匡胤人生的最后一场大战了,此后直到人生的终点,他还是没有统一天下。”
  “尽管赵匡胤建立北宋,先后统一了南方尚存的各割据政权,但是直到宋太宗时期才出兵灭了北汉,至此十国宣告结束。”】


第218章
  【“在军事上不断进取的同时,赵匡胤也在政治上有所成就,他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以及“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创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很值得一提的是,赵匡胤也是少有的没有杀功臣的皇帝之一。”
  “作为一个皇帝,还是一个上位方式特殊的皇帝,他同样忌惮武将,但是他虽然忌惮,却没有用杀杀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是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戏幕。”
  李一调侃道:“兄弟们啊,你们看,现在大家都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大哥我说带你们发财就带你们发财,没骗人吧,现在你们小日子过得不错吧,为了不伤兄弟感情,咱可就先小人后君子,大家交出兵权,以后就还是好兄弟嘛。”
  “赵匡胤当然不可能这么说,我自己编的,但是意思到位就行了。”
  “彼时国家逐渐稳定,为了防止武将骄纵,滋生出野心,收拢兵权确实很有必要,只要不是过河拆桥就不算啥。”
  李一摸了摸下巴,“说起来,赵匡胤这个人是有点矛盾的,你说他重情重义吧,他偏偏欺负兄弟的孤儿寡母,你说他薄情寡义吧,偏偏他对柴家后人还不错,对一起打仗的兄弟也是给足待遇,和平收回兵权。
  历史上杀功臣的皇帝不少,可是这从来不是赵匡胤的最优选。”
  “在某方面来说,作为皇帝,他也算得上是一个好上司。”】
  宋太祖时期的武将们挠了挠头,那确实,比起历史上那些被兔死狗烹的武将,他们可好多了。
  【“收拢兵权是必要的,也是政治正确。”李一继续道:“如此才能君臣相得,避免不必要的兵祸。
  以及还是很有必要说一下,战乱时重武,和平时则文官势大,这在哪个朝代都是一样的,而赵匡胤出于五代十国的特殊背景和自身经历,对武将确实更加防备一点。
  而后人根据“太祖誓碑”中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等理由,认为宋朝“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是赵匡胤在位时所定下的。
  但赵匡胤实际上是抑武却也并不太重文的,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让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贪浊,也抵不上一个武人。”
  对于赵匡胤来说,任用文士仅仅因为他们可能产生的危害远不及武人来得大,更不会向武人那样危及政权的根本。“】
  赵匡胤不止点头,他哪知道后面的皇帝能把文武搞得完全失衡,正常皇帝都要分衡而制,这才是正理好吧。
  【“此外,赵匡胤又继续完善科举制,又根据国情重新修订法律。
  宋朝建立之处,多有言及《刑统》条目不便者,赵匡胤采纳判大理寺事窦仪的建议,命其主持修订,至乾德元年重定《宋刑统》。
  赵匡胤下诏“付大理寺刻板摹印,颁行天下” 。
  《宋刑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部 刻板印行的法典。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