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同人耽美>

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210)

作者:饼好吃 时间:2024-05-10 08:44 标签:无CP 系统 直播 宫廷侯爵 轻松 历史衍生 古代幻想

  而班固是东汉时期的人,是后辈,在儒家学说已经影响深远的时代,所以董仲舒推崇备至。”
  “学说是需要时间考验的,而董仲舒所推出来的儒学,已经在历史证明过。”
  “那么两千年被推崇备至,一朝骂名加身,董仲舒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孔子拧眉,所以他就是个名头吗?
  孔子觉得有点好气又好笑,又好奇儒家在后世,在这董仲舒手里变成什么样。
  至于学说有所变动,因时而异,因地制宜,这样的道理他自己人也懂。
  大周和现在那也是不一样的,后世和现在不一样出现变换也正常。
  当然,这种变化是好是坏在当时谁也不能肯定,但是孔子希望的好的。
  只是,从天幕来看,可能不太乐观。孔子摸了摸胡须,无声叹了口气。
  再看看吧。
  儒学是他的心血,他周游列国,希望自己的主张可以得到君王的重用,却始终不得结果。
  他走到哪里都是座上宾,而是在诸国征战的时代,列国都不需要儒学。
  这是他人生的大憾事,可如今听到后世儒家独占鳌头,他却没有觉得多高兴。
  一叶而知秋落,他观天幕也当知道儒家走上他都不能预料的道路。
  妖魔化......孔子垂眸,拿起刻刀,他得好好想想。


第167章
  【“在了解董仲舒之前,也许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被汉武陛下所推行的大一统。
  我们一直强调大一统,那么大一统是什么呢?
  它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还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
  ““大一统”一词的正式提出,始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但是这个时候的“大一统”概念只是解释王朝更替的理论,是早期国家建立之理念。
  后来才引申为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大佬不仅将原有的“大一统”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加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问题。
  孔子提出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理想的秩序社会。
  老子主张以“一”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韩非子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
  《吕氏春秋》言:“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
  管仲甚至还提出了具体制度上的大一统。
  ……这都是对国家政治秩序的“大一统”观念的不同表述,但他们都强调自上而下的政令统一。
  还有诸如墨子孟子荀子都各有其理论,大家对这方面感兴趣可以去看看他们的思想理论。”
  “而这些理念最终由“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秦朝变成了现实。”】
  无人注意之时,嬴政眼里闪过一丝黯然。
  他计划好一切,却都被毁了。
  【“从秦始皇开始,“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但是由于秦朝存在的时间太短暂,所以真正系统发挥《春秋》大一统思想的是董仲舒。
  他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这是说,封建的大一统是天地古今之道,是不可改变的。
  有了大一统的国家,必须具有适应这种大一统国家的统一思想,只有上下统一,才能保证法制号令规章制度的畅行。”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创造全新的儒家思想。”
  “当然啦,汉朝的大一统并不能全部归功于董仲舒,准确的说,是司马迁著《史记》完成了血缘谱系的缔造,为祖先崇拜夯实了人文基础;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完成了国家统治的法理性构建;
  而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则用铁骑刀马诠释了“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真理。
  诚然董仲舒是这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也不能忽略其他人的功劳。
  举例:如果没有卫青霍去病等人把匈奴打回老家,反而让匈奴南下,那么国家都不能统一了,谁还在乎什么学说呢。
  是以孝武皇帝不惜国力也要打匈奴,实现内外一统。”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实现了全方面的大一统,这是每一个当时人的功劳。”
  李一表示自己是很严谨的,并没有不喜欢董仲舒。
  好吧,还是有那么一啾咪的,毕竟那些年听了无数董仲舒的坏话咳咳。
  但是,人长大了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别人的优缺点。
  人都是有局限性的嘛。
  假如董仲舒那么不堪,那么儒家就不会在他的带领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常青树,被历代统治者所重用。
  “当然,到了后面大一统概念又有新的变化,但是就如我说的,因时而异嘛。”
  “回到董仲舒,汉朝的大一统不是董仲舒一人缔造的,但毫无疑问,他提出成熟的理论体系。
  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董仲舒敏锐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没有形成大一统思想,诸侯各自为政。
  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
  他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
  董仲舒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
  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大一统”既然是宇宙间最一般的法则,那么封建王朝当然要遵循。这就是董仲舒所要设立的政治哲学的核心。”
  “毫无疑问,董仲舒这一套春秋大一统深得陛下心,于是儒家在汉朝更上一层楼了。
  不过其中关于孝武皇帝是否听取董仲舒的建议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尚且存疑,有说有,有说没有,本人也没有深入研究,在此就不多做说明了。“】
  刘彻:?虽然他“罢申、商、韩”,虽然他确实“绌抑黄老,崇尚儒学”重用儒家学说,但是还没有到罢黜百家的吧?
  刘猪猪有点郁闷,感觉在后世这个话题肯定是腥风血雨。
  他背锅了!
  刘彻磨牙,幽幽的想:他今天受的委屈,都是要还的。
  【“现代讲究思想文化百花齐放,所以董仲舒这个建议不管有没有被采用,都是要被批评的。
  而且后来的王朝已经实质的践行这一点,即真正意义是达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精神一振,他才不管几千年后的思想是不是百花齐放呢,那太久远了。
  但是眼下可以知道的是后来的王朝都独尊儒术……他满意的点头。
  至少证明他是对的,儒家思想才是最适合大一统王朝的。
  【“可以肯定的是,刘彻陛下至少采纳相当一部分了董仲舒的建议,当然,天人感应什么的,对霸道唯我独尊的汉武陛下那就是浮云。
  董仲舒在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的同时,也提出“天人感应”论。
  天人感应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
  董仲舒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
  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
  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他提出天人感应一方面想借此来巩固封建君主王权的政权稳固,提升王权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也是想利用“天和人可以相互感应”这一说法来束缚君主,要君主切莫“胡作非为”。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